本文摘要:
每个上学的孩子,都会有一个关于学区房的故事,我不会讲故事,只想敞开自己的心扉,谈谈自己的感受。
- 01 – 我没选择学区房
身边的六个同事都离开这个地方,在单位附近购买或租住了学区房。
只剩下我一个人守着这个被大家“抛弃”的地方。
“孩子上学了吗?”
“上了,还是在我们那边。”
“是嘛!昂~!其实那边也行,孩子嘛,主要是靠自己,学区房又能怎样!”
“言不由衷,那你怎么急的搬过来了,这句话只有我配说。”,我心里暗想。
“是啊,是啊~~,最近天气真好”我附和着转移着话题。
经常有热心的同事和我聊起这个话题,但我总有种被安慰的感觉。
难道是,我给了大家这么一个印象:在大兴区上学,孩子就苦命了,就不好了!
亦或是,大家就认定:在大兴区这个地方上学没啥出息,就应该离开这里。
虽然我也有条件搬到所谓的学区房,但是要将那边的房子卖掉,换一个这边极小的房子,并且住上十几年,想想都觉得可怕。
那相当于,我在用这十几年的生活条件,换取孩子的学习成绩。
成绩好,还算安慰;不好呢。我又将如何轻松面对?
于我来说,这简直是在赌博,我心底里明确的排斥这样的做法,即便老婆和我唠叨过多次,但权衡利弊后,我仍断然拒绝。
学区房所具备的功能,大家很清楚,也因此便推动了如此巨大的市场。
而,我当时为什么放弃这个选择呢?
一是,我自己不能轻松应对这样的一个选择。而这样的选择意味着一个长达12年,甚至更久的交易,是用孩子的学习成绩来做交易,而成绩能代表孩子的未来吗?能吗,不能吗?
二是,就高考来说,生活在北京,已经领先国内的绝大多数孩子。如果我们还不满足,还想要更好的,我在单位附近购买二流二类的学区房后。那么,还有二流一类、一流二类、一流一类,我该如何平衡自己的心态?作为一个工薪阶层,我又该如何去竞争,这个度在哪里?最终,我选择了留在外面。
三是,北京的教育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尤其是我们单位所在的区——海淀区,更是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仅“随机配位”一个政策,就可能将你的孩子,从好的小学送进差的中学,这样的博弈结果,你是否能够接受。扪心自问,我接受不了。
- 02 – 学区房概念的大变迁
这里我们要提一下学区房的概念。
最初的学区房,是指代那些很牛叉的学校所对应的居民区。
但现在,学区房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要是个不很差的学校,就会炒成了学区房。就连我们那个被同事“抛弃”的学校,也有很多家长是通过购买“学区房”才进来的。
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个“功劳”要归功于中介公司。毕竟学区房意味着高房价,意味着高中介费。
另一个让很多家长对学区房趋之若鹜的原因是:学区房的投资效应。
即便现在花了很大的力气、投入了很多资金,但孩子毕业的那一天,假如孩子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也可以用金钱来填补这个失落的空缺——把房子卖掉也不赔!
但,现在政策不断变化,更主要的是针对那些“伪学区房”。
如果,十几年后,没有了这个回报,孩子的成绩又不能如你所愿,你的压力该如何释放?
所以,如果你不是冲着特别好的学区房去的,我们建议你就不要张罗那事儿。
否则,在现在政策的引导下,容易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而且还造成自己巨大的压力和内心冲突,最终的压力和冲突必然会转嫁到孩子的身上。
因为,一切源于孩子,一切也便追踪到孩子身上。
- 03 – 我选择了什么
一个调查显示:购买学区房的家庭,孩子普遍优秀。
但调查的结果却很奇妙,孩子优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学区房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更主要的原因是,购买学区房的家庭,普遍更关注孩子的教育。
最终,我选择了关注家庭教育。
教育是多维度的,不仅仅限于学校的知识体系,更多的人格的培养。
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考虑孩子全方面的发展,除非北京的某些名校。
比如,北京11中,就是参照大学的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但却比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细致。选修、必修,结合高考的各种方式,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挖掘个人的各种潜力。
目前来看,就传授的知识而言,学校间的差异非常小。对于小学生,这个差异甚至可以忽略不记,那么我们更看重的是什么?
没错,是氛围,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选择一个好学校不如选择一个好班级,选择一个好班级不如选择一个好老师,选择一个好老师不如选择一批好朋友。
好学校对应的家长素质普遍较高,这就意味着,你的孩子能够交到更多优秀的朋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过分解读。所以选择怎样的朋友也是对家长的考验。
没有随大流选择学区房,我有很大的压力;就如同没有随大流报英语班、学钢琴一样,我也是有压力的。
即便知道,那未必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作为家长,总是想尽办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这是父母的天性。所以,我们只需善意的提醒自己而不是苛责自己。
压力反过来成为激发我不断前行的动力,让我更加关注家庭教育。想用自己的努力证实一个朴素的道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要远大于学区房对孩子的影响。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