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其实可以不用暴力为孩子立规矩:我们可以坚定,但不强硬,怎么做呢?
秘诀就在于:知道要如何坚定。强硬,是我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们命令他们怎么做。坚定,则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妈妈可以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并做出来。
有时候我们很难区分坚定和坚硬的不同。
坚定对孩子是很有必要,它提供界限,没有界限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如果没有界限,孩子就会不断探究父母的极限在哪里,最后容易出现的结果是他们的行为越来越过分,甚至极端,导致受到惩罚,造成所有人的不愉快,破坏了和谐的亲子关系。
妈妈在开车,五岁的双胞胎小迪和小杰在后座疯玩,他们越来越吵,妈妈越来越烦躁,几次要求他们安静。可是他们只停了几分钟,就又开始大吵大闹,越来越过分,忽然小杰使劲推了小迪一下,小迪直接向前撞到妈妈的头和肩膀,
妈妈大喊:“立刻给我停下来!”
她停靠靠边停车,给了两个紧张恐惧的孩子,一人一巴掌,两个孩子吓傻了,因为妈妈极少这样暴力。
妈妈以前对这对双胞胎十分仁慈,这让两个孩子感到干什么都可以。如果我们一会儿允许孩子违反规矩,一会儿又因为他们违反规矩而大发脾气,这就是在教给孩子:只有当我们使用暴力时,他们才需要听我们的话。
不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在开车的时候疯玩,妈妈其实可以不用暴力为孩子立规矩。
例如,他可以在孩子们不守规矩时拒绝开车,每次她疯玩胡闹时,妈妈就停下来,他可以说:“如果你们不守规矩,那我就不开车。”然后他可以静静的坐着,直到孩子们停下来,不用多做任何解释,妈妈的态度就能够表明他的立场和坚定。
不带强硬的坚定态度,需要我们首先学会相互尊重。我们要尊重孩子,有决定自己意愿的权利,我们也要学会对自己尊重,不让不良行为的孩子摆布我们。
妈妈和莎莎从游乐场回家路上,沙沙说她要顺道去姑姑家玩。妈妈说不可以,他们现在需要直接回家了,沙沙开始耍赖,妈妈开始没有回应莎莎的行为,而是继续向前走。莎莎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尖叫,妈妈保持平静,继续往前走,没有回头看。忽然,沙沙跳起来跑向妈妈脸上还带着笑。接下来,两人快乐的走回了家。
妈妈用他们的行为清楚地表明,他们要直接回家,他没有和莎莎解释、争执、没有强迫,也没有对他的要求妥协。当孩子看到妈妈果然真的要回家,她尊重了妈妈的决定,和妈妈一起走。
坚定就是我们拒绝孩子提出的过分要求,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当我们做出合理的规则和决定时,需要有坚定的态度,孩子很快就会从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中理解情况。
当孩子耍赖时,家长责备、恐吓、打骂都没有效。因为任何一个这样的行为,都只能暂时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却将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更严重的事情上,增加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稳固的坚持,才能让孩子学会正确的界限。
如果孩子大吵大闹个不停,妈妈可以让孩子选择,“如果你能保持安静,就可以继续留在这里。” “如果你继续吵闹,是选择自己出去,还是妈妈陪你出去?” 直接要求孩子离开,可能会显得过于强硬和专横,然而如果给了孩子合理的选择,孩子就不会这么认为。
另外,如果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友好,孩子会更加乐意响应,而父母就会避免让这样的事情恶化。
安静的保持坚定的态度,对年纪小的孩子通常非常有必要和奏效。
有时候,父母不需要多说话,只有坚定的眼神就够了,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是说话算数的。
没有所谓完美的家庭关系,所学习的各种育儿知识,为了让我们追求进步去更好的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出人头地的“成功”人士。
孩子朝着哪个方向成长,取决于他对自己家庭地位的诠释 以及潜意识的决定,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法则。
家庭中孩子之间的共性是整个家庭气氛的体现,而孩子之间的差别在其本身对自己童年的理解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