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之后第一个新年,考上研究生的放假了,国企的也休息了,留学的也回来了,工作的也有短暂的一周的假期,一个宿舍的就又这样的聚到了一起。
一个宿舍四个人:老大、老三、老四、老五。因为排行第二的那个人不喜欢被那么称呼而已。
老大虽说年龄最大,也不过比最小的大几个月,他们都是同年出生的,迫于家庭因素,一毕业老大就谋了个工作,本本分分,最先开腔:
兄弟们,不枉诸位称我一声老大,这半年下来,我有一些东西要和大家说道说道,尤其是你们还念书的,多注意,尽量少吃亏;三子虽是国企,不过人际关系更要处理好才对,我说的你可以听一听,有用处自己吸收,不对路就拉倒,哥哥我没别的意思,毕竟自家人不说两家话。
我这从咱六月底走出校门,歇了两天就去报到,七月正式入职,算到现在也是七个多月的水平,所有的都是自己打拼出来,虽说走了很多弯路,对待外人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技巧,总之就是如果真的能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师傅,真的能省很多事,还有就是那些动不动让你做着做那的多半只是欺负你新来的而已,没有必要全听他的。
老三急不可耐地端起酒杯:大哥,你说的没错,先和你喝一个,简直说到兄弟心坎里了。
我在我们办公室一开始可不就是端茶倒水,笑脸相迎,有时候都不知道来人是谁,就得先递烟递茶水的,甚至有时候,那人在我们办公室坐半天,到最后我都不知道人家官衔几品,姓甚名谁;更有时候因为没有听某人的话,动不动就要记我处分,报我领导,受气的不行。
老四说:两位老哥,我陪一个吧,虽然我上了研究生,你们觉得我很轻松,但事实上并不是那么简单。
有时候导师让做个什么东西,我总得估计估计自己水平吧,就去问师兄师姐,他们问清楚我做什么之后就会告诉我,你去做吧,没问题的,这个领域还没涉及,容易出成果的;结果从舍友朋友圈发现他们都是口是心非的,发个状态对我不可见,说的都是什么这个项目没有大几年不容易出成果,又因为没人涉及,找论文参考都够呛;幸亏舍友爱交朋友,加了他们,否则,我现在没准都一身债务了。
小五也端起了酒杯:哥哥们,你们说的,我也有类似经历,虽说可能比你们稍微好一些,不过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毕竟咱们身边学长学姐出国的不是很多,就算有,去向他们请教,他们也未必会告诉的刚开始也没少走弯路。
这一宿舍几个人似乎是找到了共同话题,时而举杯畅饮,觥筹交错;时而声泪俱下,掩面相泣,天亮以后又匆匆忙忙,各奔东西。
我从来不否认,一个人在某种特定场合下遭遇到不公平对待肯定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有环境因素,有人为因素,也有某种运气成分包含在里面。
关于企业或者车间里老人惯于欺负新人的传统,在我亲身经历之前也是早有耳闻,中国人自古崇尚儒学礼教,万事万物讲究论资排辈,无论有什么好处,不管你是否符合,只要你是新人就给我靠边站。
于是这些所谓的老人们就会以一种过来人的语气“告诫”新人:这个xxx你应该好好弄弄,对你快速融入环境十分有帮助(其实本来应该是他的工作,偷懒安排给你)、那边x省出差可以去锻炼一下,活不累,差补很多,而且容易出成绩(其实他就是觉得远,但是又必须有人去)、xx车间主任有事找你,顺便把这个材料报表捎过去吧(根本没有人找(ps:主任会动不动找一个新来的吗?),他觉得单纯送材料太累而已)。
所有的一切,都在于我们作为刚刚加入这一环境的新鲜分子,对于这里的规章制度,需要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哪些是份内之责,哪些不归自己管,我们要么是不知道,要么是不熟悉,因此更容易被当作出苦力的壮丁被指挥着做这做那。
类似的问题在家庭中也有体现,俗语讲:”多年媳妇熬成婆“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在结婚之前,婆婆会各种笑脸相迎,生怕哪一点做的不好导致结亲不成,比如:闺女啊,以后我给你撑腰,别怕我家儿子、婚后财产你做主等等。
可是一旦婚礼完毕以后又是另一副嘴脸,好像这儿媳自带妲己魅惑之术似的,会拐跑自己儿子,就对儿媳各种不顺眼、苛责或刁难;而儿媳自然会对这样的“大礼”印象深刻,也许,不经意的一瞬,就注定了她的儿媳也必将遭遇同等对待。
无论是工作之中的不熟悉环境,还是家庭之中的传统发难,无不体现着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试图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我可以唯心地说,这些传统观念或者世俗礼数会随着社会发展和心智提升逐步消亡,也必将会有更加适当合理的应对方式来处理和应对这方面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这种现象不会立刻消失,应该还会再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换个角度看,我们作为从象牙塔走出的学生刚踏入社会在类似问题的态度,可以有怨言,可以选择,甚至可以不做,但是对于这类工作应当视为锻炼和磨砺,哪怕只是跑腿任务,也是在领导面前眼熟的一个机会,多去几次直接刷脸也是相当好使的。
信息的不对等决定了我们成长不会一帆风顺,术业有专攻决定了所有人都会遭遇不平等对待。所以放宽心,虐你的会有人替你虐回来;而你,也不过是别人的复仇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