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在柳老师的邀约下,冯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场提升写作技巧的加餐课,从如何积累素材、坚持日更?到如何写出优秀文章,能被伯乐推荐?从这几方面入手,由浅入深、面面俱到,娓娓道来的讲解透彻。
对于我这个写作小白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在写作的道路上也找到了一些方向。感谢柳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感谢冯老师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分享。
日更素材从哪里获得?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可以写身边的亲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长辈等,多观察人物特征,打听了解人物的成长故事,从中提取有价值的、鲜明的人物特色,传递积极正面的导向,留下美好的回忆。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入手找素材,如购物、游玩、买菜中的所见所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好玩的、有趣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或者生气的,让人生发了什么感想,这些都可以写。
买菜做饭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咱们留心观察合理利用也是大有学问,如,经常喜欢买的一些蔬菜,这些蔬菜的起源、来历,蔬菜的种植方法,这些蔬菜怎么变成餐桌上的美食,家人的美食喜好等都是写作的素材。
还有每个人从事的职业不同,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所见所闻,如,前段时间看到有作者分享年终总结,描写生动、风趣、幽默。还有作者分享友情裂变、修复,表情、动作、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不禁让人跟着主人公一起笑、一起哭。
冯老师还分享了从朋友的聊天中找素材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次平常不过的聊天,冯老师从中捕捉到虱子频临灭迹这个话题具有可写度,在做了一些功课稍作加工后,变成了一篇有海量知识点和讨论度的深度好文。
身边的素材很多,离不开一双会观察的眼睛。看似步履匆匆、行行色色跟我们毫无关联的人,细挖掘一下,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身边的花草树木、天空的颜色,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前几天看到有作者写梅花、腊梅花还有迎春花,每个人描写的角度不同、刻画的语句不同,最终同一素材感受到了不同的韵味,真是好素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如何坚持日更?笔耕不辍?
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在写作练笔一段时间后,感觉身边的人事物写完了,不知道接下来写什么了,有的人会断更,有的人应付着写写,摘抄点金句,勉强维持住日更,我属于后者。
看到冯老师分享的方法,把以往的素材翻新,从新的体会、感受、认识和更成熟的解决方法这个角度润色、修改、提炼,从而变成一篇新的素材。
这的确是一个好方法,我最近看到一个自媒体博主也分享了这方面,几个月前写的文章标题,换个角度内容后又爆了。还有最近大火的哪吒2,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但每个人的评论、观后感都不一样。
有的博主从情感的角度写哪吒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了一个母子情深。还有的博主写东海龙王对敖丙的爱,也是情感角度主打父子情深,都是写情感,但换个人物来写,看点又不一样。
还有的人写无量仙翁,这个看似正面人物的一步步反转,紧紧扣人心弦,让人恨得牙根痒痒。还有写申空豹、申小豹、他们的爹以及石叽娘娘等,每个人挖掘的角度不一样,读者的感受和认知也不一样,这样的文章还是很有热点和话题度的。
除了翻新以往的素材外,冯老师建议在素材枯竭时大量读书、反复读书,这也是挖掘素材源源不断的方法之一。还有,柳老师每月在群里推荐的好书、电影、看图写话,都是写作素材的来源。
冯老师以阿Q正传这本书为例,让我明白了读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也不是多了解了一个故事,而是要读懂作者,明白作者写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深刻寓意。
如此一来,在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时,就会有一些深刻的见解和不同的观点体会。同样的一本书,读的遍数多了,印象自然深刻,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手法也会了然于心,也会给自己创作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
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关注的一个博主,去年11月份李子柒回归的消息刷屏时,这位博主写了一篇关于李子柒的文章,文章做了大量的数据取证,从多个维度深度的分析和解剖李子柒,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李子柒。
这是我看到写李子柒文章里面最全方位的论证,当时就有点被震撼了,这背后得做多少功课啊!之后这个博主写的哪吒2,也是连续几天在电影院重刷这步电影,只为了解的更全面,写出更新颖吸引人的观点。
这不禁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天、两天练就的,这背后的付出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想象的。正如有一句俗语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如何写出优秀文章,能被伯乐推荐?有什么诀窍?
首先要注意的是文章字数要求,散文2000字,小说3000字。其次,是错别字不能太多,要少于5个。写完文章除了及时及时检查错别字外,还要熟悉常用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从而规避和减少错别字的发生。
写作的道路是枯燥的、孤独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学习、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经常在群里看到一句话“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更远。”作为写作小白的我,今后多向优秀的人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