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方位感真的差爆了。
每次要去什么大地方还好,手机可以定位,如果要到犄角旮旯的地方,简直像要了我的命。
妈妈牙齿有点疼,从家打车到附近的医院,统共十多分钟的路程,司机说不定位了,你给我指路吧,我连连拒绝,算了算了,你还是定位吧,我怕走错了。最后,百度定位也出了错,司机围绕医院绕了好几圈(医院附近在修地铁站,围墙挡住了看不清),还是妈妈眼尖,让司机赶紧停下来,走了两分钟就找到了马路对面,围墙微挡的医院大门……汗。
关于我方位感差,身边人颇为了解,都让我出门一定带好手机做导航,但即便这样,十多分钟的路程,我也可能走个三十分钟,找不到方向。
其实方位感就是空间感,在儿童早教内容中,就有空间感的启蒙内容。
为了不让可乐走我的老路,我也非常注意空间感启蒙。
空间感启蒙也包含两方面,空间属性以及空间关系概念。
什么是空间属性呢?也就是指这个空间的维度,比如长宽、体积、面积。而空间关系反映自身在物体环境中的位置。
1、感知形状特征
鼓励宝宝玩形状匹配的游戏,我给可乐买了一套蒙特梭利教具,刚开始他不怎么玩,总是随便匹配,隔了大半年,他又开始匹配玩具。
除了玩匹配游戏,也要让宝宝接触很多形状,例如盘子、碗、桌子、椅子等,告诉宝宝形状,让宝宝去摸一摸,判断形状中的圆形、方形。
让宝宝自己去组合图形,例如两个圆形,一个正方形就能拼成一个小汽车。
我给可乐准备了一套比较大的积木,平时他都自己玩,我有时间的时候就会和他一起认积木,当可乐把两个圆柱体放在正方体下面时,我就会说,我看到可乐用圆柱体当轮子,正方体当车身,你做的是汽车吗?
Ps:
其实宝宝认识形状是有规律的,从简单到复杂。
先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比如先认识圆形,再认识球体,先认识正方形,再认识正方体。
在平面图形中,先区别封闭与开放的图形,也就是有缺口的图形和没有缺口的图形。
接着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等。
在立体图形中,先认识球体、正方体、圆柱体到长方体。
还有一点小趣事,有一次可乐想看动画片,我问他遥控板在哪里?他找了半天,只找到一个遥控板(需要用另一个遥控板),然后告诉我,妈妈,没有了。我问他什么没有了?他说,滑滑梯遥控板没有了(因为另一个遥控板背部有弧形,看着有点像他坐过的滑滑梯)。我特别惊喜,原来他已经开始在用自己熟知的事物来形容身边的事物。
其实,在教宝宝认识图形的时候,他们大致这样三个阶段:
几何形体和实物词等同阶段:你问宝宝什么是碗,他会说圆的是碗。
几何体与实物比较:你问宝宝,这是什么形状?这是太阳的形状。
几何形体作为区分实物的标准:你问宝宝房子是什么,宝宝会说,房子是由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组合出来的。
基本上对形状的认识,都会经历配对、指认、命名三个状态,一层比一层更高。如果达到了前面的能力,就可以引导宝宝往更复杂的能力前进。
2、认识空间关系
在认识空间关系中,最好能将概念带入生活中,不需要特意教授。
比如,让宝宝运用空间方位经验来解决问题,例如,把玩具藏在房间各个地方,告诉宝宝一些线索,例如桌子旁边,被子里面,沙发下面等等……鼓励宝宝找到玩具。
有时候让宝宝递交东西的时候,告诉宝宝,从桌子上把这个东西放到沙发上,这样就可以让宝宝渐渐理解方位词。
鼓励宝宝多进行一些位移方面的活动,例如,让宝宝站在凳子上面,接着说,宝宝下来吧,站在凳子下面;宝宝在沙发上,也可以说,原来宝宝还在沙发上,哎,竟然跳到沙发下面去了;给宝宝一个呼啦圈,问他,你想在呼啦圈里面?还是呼啦圈外面?……
和宝宝一起认识身体各部分位置,可以在睡觉前关灯后玩这个游戏,让宝宝摸摸你的脸,猜猜是什么部位,然后问宝宝,眼睛在嘴巴的上面还是下面?耳朵在前面还是后面?
ps:
宝宝在空间关系认识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在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教育中,应该让宝宝认识自身身体器官及肢体在人体居于的空间位置,然后再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其他物体和自身的位置关系,最后才能学会以他人或客体为中心方向关系。
在方向认识的时候,首先学会里外、上下、前后,慢慢才能理解左右方位。
写在最后
我个人感觉这些东西对父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场景我都会刻意用方位感的词,无论是公园玩还是游乐场,现在小可乐已经能准确说出妈妈在我后面,爸爸在我前面,饼干在桌子上面,酸奶在冰箱里面,先穿右脚的鞋,再穿左脚的鞋……身为老母亲,还是蛮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