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寒晨夕
副标题——《致萧红 | 写作路上,你有没有体验过欧罗巴旅馆的艰辛?》
前段时间购买了萧红的一本经典散文集。
书的封面非常漂亮,而与此同时,内容更是引人入胜,萧红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细腻入微,让人不由得感慨,被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曾经的生活,竟然是如此艰辛而坎坷。
由于各种原因,今日才有闲暇翻开萧红的这本散文集,读了最开始的两篇——《小黑狗》和《欧罗巴旅馆》。
两篇散文都是萧红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录。
通篇读下来,让人无限震撼,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在经历生死考验与生存举步维艰的时候,萧红竟然还初心不改地经营着自己的情感世界,让它如此丰富,如此细腻动人。
萧红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让我们不得不为之赞叹。
她刻画的门前两只狗的故事让人唏嘘,人类总是以自己认为的好意去附加在动物身上,岂不知,也许这所谓的保护不过是一种变相的伤害罢了。
而一个不起眼的小生命的离开,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几乎不会引起什么人的注意,但是,萧红却对小狗的死亡,以及两只母狗在两个月间经历的承欢膝下与孤苦伶仃的对比,又是那么细致,对于每一个细节的描述都让读者不由得眼前浮现出书中的场景,逼真而生动。
而在《欧罗巴旅馆》中,萧红对于苦难的描写,清晰而自然,贫瘠的物质生活因为有了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变得不再难熬。
在开篇,三层楼的楼梯,萧红由于身体虚弱而爬行吃力,“手扶着楼栏,努力拔着两条颤颤的,不属于我的腿,升上几步,手也开始和腿一般颤。”
萧红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产后虚弱,再加上营养不良,吃了上顿没下顿,说白了就是饿的。
在萧红正式进军文坛的1932年,到她去世的1942年,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萧红流离失所,辗转黑龙江、上海、日本和香港,最后孤苦无依地在医院与世长辞,享年31岁。
从萧红1911年出生,到她22岁正式开始创作,到十年后去世,她一生的31个春秋,大部分时光都在漂泊,在居无定所的日子中维持着自己的生活。
父亲因为萧红的非传统爱情观和行为,举家搬迁回了呼兰河老家,为的就是避开世事流言的困扰。从小没有了母亲的萧红,被父亲逼婚的她,为了逃离封建婚姻的束缚,在逃婚的路上受尽别人的指责与谩骂。
为了求学,她不得不委身于自己的逃婚对象,在欠下旅馆六百元巨款的房租后,曾经的未婚夫抛弃已经怀孕的萧红,导致她被旅馆老板囚禁在一个狭小的阁楼里面。
她不甘命运就此一生的安排,自强不息地寻求各种帮助,最后终于在向文学联社的求救信发出后,得到了萧军的帮助。
在那个贫困潦倒的岁月中,萧红始终未曾放弃过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没有放弃对爱情的憧憬。
尽管她怀孕在身,但她却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轻视自己,而是和萧军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
在几经辗转,生下孩子后,她选择把孩子送人,为此她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纪念此事,名叫《弃儿》。
其实,在萧红的内心,她并不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而是她很早就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处境,即便是留着孩子,以她当前的能力,是根本养不活这个小生命的。与其如此,不如把他送给愿意收养的人家,至少可以给他谋一口饭吃。
在萧红生产后不久,她便和萧军住进了欧罗巴旅馆。这篇《欧罗巴旅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就的,是萧红的真实人生经历。
他们住进欧罗巴旅馆的时候,由于没有喝水的杯子,只能用脸盆喝水。在电影《黄金时代》中,汤唯扮演的萧红,端起脸盆把整个脸埋了进去,像小鸡喝水一样,吸着脸盆里的水。这一幕,让人无比心酸。
而比这更让人难受的,则是俄国女茶房进来询问要不要租铺盖的情景。
他们一开始是同意租的,但是当得知五角钱一天的时候,他们便异口同声地说“不租”。
那个女人带着鄙夷的神态把枕头、床单和铺在圆桌上的白布毫不客气地收走了。
萧红蜷缩在又冷又硬的床上,只能靠着自己破旧的被子取暖。
而他们的晚餐,更是寒酸到极致。黑“列巴”和白盐,面包蘸着盐巴,吃到最后干渴的萧军终于忍不住起身走开了。
这一幕在电影《萧红》和《黄金时代》中都有完整的还原。可以说,在欧罗巴旅馆的经历,只是萧红苦难一生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类似这样的苦难还不胜枚举,甚至比这种情形更艰难的时刻,在萧红短暂的一生中也是不在少数。
在文章的末尾,萧红写下“天明了,是第二天,从朋友处被逐出来是第二天了”。
如此混沌不堪的日子,让萧红也不得不写下她对生活充满的无奈和彷徨,未来何去何从,内心之忧,可见于这字里行间。
回看我们当下的时光,岁月静好,有人为我们的国家掌舵,有人驻守边关让我们远离战乱,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从未有像今天这般扬眉吐气,而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人民也从未像今天如此自主,如此有巨大的空间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然而,生逢盛世,却依然有很多人怨天尤人,把失败归结于别人,归结于社会。
对比一百年前的中国,我们是何其有幸,不用日日担忧生命随时可能遭遇的暗算或者袭击,我们不用担心吃了今天的饭没有明天的饭,我们可以安心地在当下去专注地规划好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而不必被任何人左右,只要我们足够勇敢,我们就完全有机会把握自己的人生并最大可能地靠近理想的彼岸。
了解近现代史的朋友,可能对于当时那个半封建半殖民的时代更有感触,对战火连天和贫困交加的时代更有自己的理解。
不是时势造英雄,而是英雄一直都在。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英雄永远都在,真正优秀的人一定会首先从自身寻找问题,而非放大环境和他人所带来的困扰,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在创造和改变上面,而非无谓的纠缠。
萧红顽强而坚毅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更是所有热爱文学创作的人所崇尚的,这位文学洛神,不是仅仅因为天生的才华才被人敬仰,更是因为她那坚强不屈、不畏世俗的品格,在困境中永不磨灭希望的倔强,让人们对她肃然起敬。
一个不够热爱生活的人,一定写不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更写不出深邃柔情的生活细节,也就自然无法代入读者,共鸣与推崇也便无从谈起。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困顿的生活中,依然是热爱自己所忠于的事业,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最终在执着与坚持中绽放光芒。
萧红,就是这样的人。
你有没有过类似于萧红在欧罗巴旅馆的经历?有没有困苦到用脸盆喝水,用面包蘸盐的经历?你有没有饿到趴在床上连喘气都觉得费劲,心里却依然狂热地追求着文学梦的经历?
我想,我们是时候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些问题,然后从心出发,为自己仅有的一生开启一段不同以往的经历,让灵魂真正找到栖息之所,让现实尽可能地拉进与梦想的距离。
如果说生命如蜡烛去燃烧是一种平凡,那么倾尽所有的熊熊烈焰,则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大尊重与挖掘。
人的一生,至少应该有这样一次义无反顾的付出与燃烧,才能称得上真正地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