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标题,分分钟可以成为被吐槽/教育的主题。刚开始一件事,便想着谈论一件事,这看起来就是非常不靠谱的事儿。
然从昨天决定日更,还在写文的过程中,便想今天来侃侃这个话题了,标题中引号的“日更”,其实也映射“习惯”、“目标”之意。既然日更这个决定就是毫不多虑的放飞型抉择,那今天,就非聊聊不可了。
日更的第二天,只想真切说一句:这真是件不可谓之易的事儿啊!
首先,难在观点的输出。平时恨不能一天聊它五百个话题,彷佛常常都能冒出些金玉良言、高谈阔论,然真当你打开文档,要煞有介事的写下些什么时,彷佛脑子就成了干涸的小溪,空有泉眼,即使还有水柱淌过,也像是见眼太阳,便挥发殆尽。
这时若没有“日更”这把枪支顶着头,分分钟便是放弃的结果。
另一难,难在时间的顾全。对于社会人而言,即使不用996或007的形容,也能不加言语便可体会每日时间的匮乏。
比如此刻,明日需凌晨早起赶机的我,在还有一堆未办事项的情况下,要完成今日这篇日更,便意味着睡眠时间会被继续压缩到一个难以直视的区间,但凡自律之神松懈一秒,此刻我便已关掉电脑爬上我的床,那日更这件事,便在第二日就夭折了。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日更第二天聊着这个话题,瞬间跑进脑海中的第三难,其实才是日更最大难。
那便是,做出日更这个决定。
所有想做些啥却一直没去做些啥的朋友,一定非常理解计划与行动之间的距离,以及敢于放弃自我标准做尝试的抉择的艰难。
计划之所以未能成为行动,除却人性中存在的拖延,懒惰,舒适圈等等属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在于:“还没准备好”的心态。
不同于拖延懒惰等主观懈怠,“还没准备好”的心态,其实是主观积极但自信心缺乏,长得像是“客观懈怠”。
这类心理,常常让我们“放过自己”,拿着“高标准”和“没时间”等借口,一次又一次地延迟想法的执行。稍好一些的,是做了一个开头,但接不下一个然后。或者即使开始了,某刻拿着某块令牌,又暂停了相关行为,最后,下一次又想起这件事,回头一看,时光飞逝,早已看不见当初起点。
李开复给《精益创业》这本书做的序中,有段话,让我看到之时停顿良久:“显然,过去软件业那种项目严格保密,花多年时间打造,一出来就让世界惊讶的创业模式已经过时,因为市场变化太快,经验再丰富的产品经理也不可能在立项时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想透彻,不犯错误,甚至不犯大错误是不可能的。”
这段话字面看是在聊创业,但其中揭示的现象,却是都适用的。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唯快不破,训练快的过程,在初期其实就是忍受“不完美”的过程。
我们需要接受我们采取行动的当下,拿出的方案可能并不是自己最真实最被打磨过的水平,甚至不是自己能认可的愿意承认的水平。它可能不够完美,甚至在自我的认定标准里,连及格都算不上,更可能,会面临的失误与挑战是既知大概率会发生的。
可是我们依旧要学会告诉自己“没关系,去做吧”,只有开始并且尽力持续下去,想做的事情才有可能成为真实的事实,而不再是脑海中的自我规划和想像。
看起来不能称之为“完美”的快,也许会给你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体验,至于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或许,你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还能试错,便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
因此,如果你是通过日更这件事,碰到我这篇在困累交加的浆糊脑袋下写出的东西,或者你也正在或即将做日更这个抉择,那么请不要顾虑,不要害怕。
干就完了。
别去担忧自己发表的是不是自己最佳状态的想法,也不用顾忌传递的信息是不是经过理性梳理的逻辑。放轻松,先去开始并尝试坚持,是现在一定正确的事儿,毕竟,种一棵树的最佳时间是十年前,和现在。
如果你看到了这儿,那么请让我们一起尝试以下行为:(日更可替代为任何你想开始的“打卡”)
1.结束对“日更”这件事的纠结,既然它是一件你考虑去做的事,那么,先开始吧;
2.不要去顾虑产出的结果是否真实或优秀,请将它看做吃饭,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儿;
3.如果不知道写什么,那就随便写什么吧;
4.如果在非计划的执行时间,突然有了很好的想法,那随时记下来,别拖延;
5.此刻,完成比完美重要,不论外界哪些客观因素影响,抵抗它,定个每日闹钟,先坚持它个21天,如果看起来很难,先坚持它个7天吧;
6.在状态好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心情,简单做做阶段复盘。
六条Tips,六六大顺,天天都有美心情,晚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