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在今天以前,这句话对于我只是一个“读起来很美”的口号。只有在今天真正加入到教育行走研修公益夏令营活动中,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
其实,官方的、民间的,线上的、线下的,类似的学习研修活动也参加过不少,但以往关注的大多是学科教学方面,活动的圈子也只局限于语文。而加入教育行走的队伍之后,全国各地、各个学段、不同学科的美仁们似乎都在身边,才发现原来教育的圈子那么大,优秀的人那么多!特别是今天,聆听了谢云老师、戴耘教授、树才老师和夏昆老师的几场讲座,更是仿佛在眼前打开了一扇窗,天光云影尽收眼底,旖旎霞光美不胜收,令我的世界豁然开朗!
孤陋寡闻的我,除了读过夏昆老师的几本书,对于其他几位大神,无论是美仁们津津乐道的江湖一刀,还是苍山下、洱海边的诗人树才,都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大洋彼岸的戴耘教授,是因为这次活动才第一次听说。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带给我的耳目一新之感、醍醐灌顶之悟才会具有如此的震撼感和冲击力吧。
谢云老师在“知天命”之年悟“天命”,“干该干的事,干想干的事,干能干的事”,把“事情”做成了“事业”。他告诫我们,面对喧嚣,面对扰攘,尽可能保持安静,尽可能不被卷入,不被裹挟。在热衷速度和效率、迷恋奋斗和成功的时代,退步,其实比进步更难。他所说的“进步焦虑症”“退步恐慌症”,多么像现在的我啊!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都处于这种焦虑和恐慌中,慢下来,于我而言,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正如戴耘教授指出的那样,缺少“闲暇”,成了我们的教育之殇、生活之痛。“赢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唯恐落后的恐慌,让我们占据了学生所有的时间,没有闲暇思考,更没有闲暇享受生活的美好,更遑论教育的幸福。最直接的现实就是,如果没有这相对闲暇的两个月的暑假,我想我是不会读这么多的书、写上万字的文、听十几场讲座和几十节公开课的。在这段最闲暇的日子,我过上了最充实的生活。我想,这就是谢云老师说的“有意义的事”。
教育需要闲暇,有空间才能成长。谢云老师开出的药方是“退步”——退到常识,退到常务,退到常态。对学生,给生命以闲暇,给成长以空间;对自己,给生活做减法,把奔跑变成散步,这,也是教育的常识、生活的常识吧。
用理性回归教育的常识,用诗歌抵御现实的荒芜。这平凡的一天,因此而有了沉甸甸的质感。
张文质老师说:“我们要走很远的路,才能遇到一起出发的人。”我庆幸这次出发,让我遇见早该遇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