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在爆炸,技术在跃进,经济在腾飞。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与文明越来越繁荣的时代。
但这个时代下,不幸福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新闻上不时报道某个明星自杀。偶尔听闻某个认识的人患上了心理疾病,已经不足为奇。
所幸,我们也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抑郁症,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痛苦,并开始伸出援手。
我们共同塑造一个包容,接纳,理解的氛围,这肯定是有益的。
但是,若想真正走出抑郁症,走出焦虑症,走出社交恐惧症,唯有自己可以拯救自己。
尤瓦尔 赫拉利 在《人类简史》中说,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们有想象力。我们能够虚构很多东西,并相信它们,比如货币比如银行政府。这是我们区别于黑猩猩的那百分之三点几的基因带给我们的馈赠。 从生理学分工来看,我们的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层是负责这部分高级思维的。但这部分高级功能也给人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带来了隐患。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根本的病因目前还没有定论。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与思虑过多,失眠导致神经疲劳,神经递质紊乱有关。还记得《飞跃疯人院》中,主人公麦克默菲即是被强迫摘除了额叶,而变成了一个失去自我意识的行尸走肉。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手术的确曾是一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不过因为太过残忍而废止。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一个篮球运动员夜以继日的练习投篮动作,会强化运动员体内某些神经间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如果那些悲伤的,担忧的,焦虑的想法和情绪,也会强化相应的那些神经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的基因,经历,遭遇,教育共同作用,塑造我们的神经网络,继而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同样一个事实,摆在不同的人面前,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情绪。当你看到你的朋友梅梅在街对面,你向她打招呼,但梅梅没有回应。这样一个事情发生以后,如果你第一反应是梅梅是故意不理你的,那你会觉得生气,甚至下次梅梅向你打招呼你也故意不理她;如果你觉得梅梅是因为有心事没注意到,你可能会想要关心她,你可能会主动表示关心;如果你觉得梅梅是因为没有听到,你可能会再尝试更大声的向梅梅打招呼。
认知行为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解构成:情境——自动思维(涌入脑海的稍纵即逝的思维或者画面)——情绪——行动。我们的自动思维会影响对我们的情绪,决策,和行为,但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思考,快与慢》也告诉我们,人具有两个思考系统,一个快,凭直觉行事,不太追求逻辑;另一个慢,用于处理复杂问题,需要一定自控,或者达到心流的状态就可以不消耗自控能量。
为了尽可能地节省思考所需的时间和能量,从而在野外生存过程中及时逃离危险,人进化成了这套快速反应地思考系统。但在现代生活,这种快思维却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误导。在野外生存的祖先,遇到危险,要么愣住装死,要么拔腿逃命;这样能够提高生存几率。在现代,有人在面对当众发言这件视为像老虎一样危险,所以人会产生大脑空白,颤抖的生理反应;或者是逃避这样的场合。
以上是大脑思维的方式。那么如何才能尽可能地避免这套快思维系统,在情绪方面给我们带来地负面影响呢?
第一步就是觉察。不管是正念冥想,认知行为心理学,或者各种灵修练习,都讲究觉察力。我们首先得觉察自己不舒服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不舒服的。是怎样的自动思维让我们产生了怎样的情绪,怎样的生理反应。
自己的觉察力,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自动思维,去思考自己的自动思维是否存在某些偏见或误区,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反应,而不是完全听凭快思维的摆布。
而且,当我们受负面情绪干扰时,很难专注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思考。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提高觉察力,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有用的思考上,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效率。
其次是,发现,了解并改进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不够正向的价值观。
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模式是一副眼镜,我们需要接著这副眼镜才能理解这个世界。
古人说,小人度君子之腹。所谓小人他因为自己的经历和遭遇有了自己的眼镜,所以当他带着自己的眼镜去理解君子的用意时,有失偏颇是必然的。
《理想国》那个洞穴里的人只能看到真实事物投在墙壁上的影子,却把影子当成了真是的世界。我们的眼镜让我们看到的也不是真正客观的世界呀,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孟子告诉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我们做事情得不到理想的结果,那么不要埋怨,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情绪这件事情上也是
伍迪艾伦说,他不会看得起一个愿意看他书的人。这种自卑又自负的拧巴的感觉,其实就像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我们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角度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如果,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总觉得自己受伤了,或者总是很愤怒,很悲伤,我们可以尝试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自己某部分价值观,某部分思维模式需要改进。
更美好的明天,和更美好的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
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