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件大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而金榜题名,则是万千学子都梦寐以求的,更是人生四件大事中顶重要的一件。
今天要讲的,则是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
书生和文人是不同的,文人靠笔杆子说话,一张利嘴行遍天下,书生不是,书生意气,是上马杀敌的侠,下马草缴的义,行走天地间,靠的是一身孤胆正气,柔而不弱。
汪应辰即是如此。年少成名,殿试上针砭时弊,侃侃而谈,一举震惊宋高宗,拜至秘书省正字。
说汪应辰是书生,是他不畏权贵,没有沾染上文官欺软怕硬,满腹牢骚的臭毛病。他自书中学得忠义贤德,心中自有一腔正义,很快便和奸臣秦桧起了冲突。
宋朝是个软弱的朝代,重任文官,再大的罪过,文官也是罪不至死。于是,国破家亡之际,大批的主和派出现,纸醉金迷的生活让这群文人软了脊梁,弃国家与不顾。
汪应辰以一己之力主战,要求朝野一心,共抗外敌,这自然损害了权贵文官的权益,一方面,国家主战,会剥夺皇帝对文官的重视,损害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表明立场,与位高权重的秦桧为敌。
荀子云:人性恶。
利益面前,国家就成了出卖的对象。
汪应辰坚持主战,被贬之际,更是一封封上奏,杜鹃啼血不过如此。
此外,他还针对权贵兼并土地不纳税,加重百姓负担之事上书朝廷,要求权贵退还土地,可以说,因为汪应辰,风雨飘零的南宋得到暂时稳定。
汪应辰一生,起起伏伏,唯一不变的就是那颗为国为民的忠心。
少年成名,高中状元,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又有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忠义,这才是文人书生的典范,不管走向何处,初心不改。
朱熹曾说他:“惟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声重,而不自以为荣。”
今天是2019年的高考,祝愿万千学子金榜题名的同时,也希望你们,无论走向何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