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气温居高不下
阳光像火一样无情地舔舐着大地
今年气温之高、波及面积之广
开始之早在历史上也较少见
持续时间尚需拭目以待!
在户外工作的人员更是辛苦
烈日炎炎,气温飙升
预防中暑成了当务之急!
入伏以来,医院接诊的中暑病人日渐增多。小编专访了天津医大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柴艳芬,为大家带来有关中暑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更好预防和治疗,以期减少中暑发病率和病死率。
那么什么叫中暑呢?中暑是在夏季高温和高湿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和汗腺衰竭引起机体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伴不同程度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三种类型。上述中暑类型可先后或同时发生于同一病人,未治疗或治疗无效的热衰竭可发展为热射病。
当外界气温持续升高超过32℃以上时,60%体热要通过出汗蒸发,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体内积存热量逐渐增加,但出汗蒸发散热却越来越少,体温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身体产热及获取热量增多而散热障碍即会发生中暑。未进行热适应训练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者更易发生中暑。皮肤结构异常、汗腺功能和自主神经系统调节障碍者会促使中暑发生。吐鲁番气温虽高,但相对湿度仅30%,出汗蒸发散热快也不易中暑。夏季高热并且湿度较大,出汗散热较慢,易发生中暑。
容易发生中暑的人群
①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具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多,不利散热
②老年人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散热功能差
③心血管疾病病人炎热天气加重心血管负担,心脏功能不全者,热量不易散发
④糖尿病病人多尿引起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伴有心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时更不易散热
⑤感染性疾病产热加速应激使机体儿茶酚胺类物质产生增多,收缩皮肤血管,不利于出汗散热
⑥在高温、通风不良环境下作业者
⑦孕产妇
中暑后有哪些表现
中暑先兆常表现头痛、头晕和疲劳,但出汗量不一定减少。
如发现较晚、未经适当治疗者继而出现以下表现:
(1)热痉挛:
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后出现腓肠肌或腹部肌群痛性痉挛,可能与体钠过多丢失和通气过度有关。
此时,阴凉处休息和补充液体后可缓解。
(2)热衰竭:
热痉挛继续和发展引起热衰竭。
因脱水血容量不足所致。
常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病人。
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多汗、心动过速、呼吸增快、体温升高、低血压、虚脱或晕厥、肌痉挛等。
此期检查可发现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氮质血或肝功能异常。
(3)热射病:
是一种致命性急症。
出现高热(直肠温度≥41℃)、行为异常、神志障碍或昏迷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热射病分为劳力和非劳力(典型热射病)两种类型:
①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常在重体力劳动、体育运动或军训时发病。
表现多汗或无汗、高热、抽搐或昏迷,心率160~180次/分。
此种病人常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②非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年老体弱和慢性疾病病人。
谵妄、昏迷、癫痫发作和各种行为异常,继而高热、昏迷。
呼吸急促(频率60次/分)、皮肤干热无汗,瞳孔对称缩小,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
多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如何判断是否中暑
在夏季热浪期,长时间暴露于日光下的年轻人出现高热、抽搐和昏迷者或在通风不良、湿度较大环境发病的老弱病残或产妇首先应考虑中暑。发病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及高热、抽搐或昏迷是诊断中暑的关键。
中暑后应如何注意些什么
①在常温下,健康人每天摄水量2000~2500毫升。炎热天气,改善劳动及工作环境条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充分供应含钾、镁、钙盐防暑降温饮料,备用防暑降温药品(如清凉油、风油精、人丹或藿香正气水)。
②天气炎热和湿度较大时,尽量避免强体力劳动。暑热季节新兵和运动员训练前要有热适应过程,充分补充防暑饮料,防止脱水。发现中暑先兆及时治疗。
③年老体弱、慢性疾病病人和孕妇、产褥期妇女改善居住环境,应穿宽松透气浅色服装,注意合理营养和休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部分文字来源 | 急诊医学资讯 编辑 | 李春泉 责编 | 王俊苏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