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无言——归国华侨杨坚华百岁诞辰纪念

端午节的下午,大哥发来微信:“四弟,10月8日是父亲百岁诞辰,你能否写篇纪念文章?还需什么照片,我回家照来,2018年春节的全家福要用上。”

唉,时间恍惚,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六年了。

这六年间,家里发生了诸多大事,一桩桩接踵而至:大哥确诊患轻微脑梗,我确诊患糖尿病,三哥突发脑出血去世,岳母患肝炎治愈,母亲摔伤两年后去世,妻子感染新冠肺炎住进方舱医院,岳父患青光眼开刀治疗,儿子美国及香港留学、广州读二硕、买房、结婚、读博。只有儿子的这几件事是令人欣慰的。

01

父亲突然离世

时间拉回到2018年——

按照每两个月探望父母一次的约定,我7月14日周六回到安阳。

2018年7月15日 父亲去世前一天 母亲在给他按摩有点肿的脚

15日晚八点启程回郑州时,我跟父亲说到家后还不耽误看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父亲说他这把年纪是不会熬夜看了。因为火车晚点,快十二点才到家。期间父亲还打家里的固话,询问我是否到家了。

第二天上班,刚到单位坐下来,大哥的电话打了过来,说父亲正在医院里抢救,我一下子就懵了。

父亲的身体平时没有什么大毛病,只是近几天脚有点肿,二哥三哥陪父亲上医院。可谁知刚进医院,在排队挂号时,父亲毫无征兆地瘫坐在地上。赶紧抬到急救室,经过半个多小时也没有抢救过来,医生说是由于身体多器官衰竭,“瓜熟蒂落”。

当时接到大哥的电话,我就赶紧去郑州东站乘坐高铁。还在候车室,大哥电话里说父亲已经离世了。在大庭广众之下,我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父亲就这样突然地离开了我们。

斯人已去,悲痛在胸。

九五之尊,驾鹤西行。

严父音容,永记我心。

2018年2月16日  春节  父亲生前的最后一张全家福

02

给《泰国归侨英魂录》第九卷投稿

2020年5月,岳母得知泰国归侨联谊会的《泰国归侨英魂录》第九卷将要编辑出版,编委会正在全国征集稿件,嘱咐我把父亲的生平资料准备一下,以供出版时使用。

我翻出父亲生前所写的回忆文章,以及他的随笔、诗稿等资料,但里面的内容大部分也只是片言只语。

2020年5月17日  我在家里整理父亲留下的资料

利用空闲时间,我将这些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草拟出一篇稿件,并与三位哥哥商讨。定稿后,用电子文档提交给编委会。

在此,要特别感谢《泰国归侨英魂录》的编委、河南省侨联原秘书长林坚女士给予的热忱帮助和指导。

2021年12月7日  收到出版社邮寄的《泰国归侨英魂录》第九卷

爱党爱国爱家的泰国归侨杨坚华

杨思革

杨坚华,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松坪村人,1924年10月8日出生,中共党员、工程师,曾任安阳市农机公司工会副主席、政协安阳市第六届委员会常委。

梅州老家的祖居——松乡公祠全貌(图源:梅州旅游)“大夫第”松乡公祠,建于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由诏赠正议大夫杨春开基创建,距今已有549年,面积近千平方米,是松坪村的首座民居建筑,被誉为“客家建筑的活化石”。2012年,松坪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松乡公祠被列为梅州市传统民居,其主体建筑由政府给予修缮保护。

杨坚华7岁时,父亲在印度尼西亚去世,由孤苦无助的母亲独自抚育他成长。他早年毕业于梅县松口镇的国光中学初中部。

1934年10月  十岁时的父亲

1943年到1947年,杨坚华在雁洋乡的春山小学和三社小学任教员。因思想追求进步,曾帮助共产党游击队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囿于当时的局势,被迫到汕头市暂避风头。

1947年12月21日  父亲(双手握球者)率领梅县雁洋镇春风篮球队访问松口镇

1948年5月12日,杨坚华乘坐去泰国的轮船前往泰国谋生。本家侄女杨春云来曼谷,接他到泰国南部的宋卡府合艾市,在当地的中文书店做店员。此后,在百本农田开拖拉机三年,学习并掌握了拖拉机等各种农机具的操作技术。

1948年10月  父亲(右一)与杨春云、陈克振夫妇在泰国宋卡

1953年1月到11月,杨坚华由一起出国的同乡介绍,到泰国普吉府的泰华小学任教员。这期间,他与好友常在星期天或假日多次结伴畅游全岛的各个海岸口,对那里的风土人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53年6月  父亲(右四)与好友在泰国普吉结伴畅游
1953年10月16日  父亲(左一)与好友在泰国普吉游泳

在泰国期间,对新中国成立欣喜万分的他,怀着满腔热情,产生了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想法。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以及对亲如兄妹的妻子的思念(按照当时客家人的习俗,妻子是童养媳),他下定决心寻找机会尽快回国,实现为国效力并与家人团聚的愿望。

1949年  母亲李美荣和奶奶李丁妹在梅县老家门前

1953年11月4日,在侄女杨春云的帮助下,杨坚华登上驶往中国的轮船,和许多华侨一起,于11月22日如愿回到了亲爱的祖国。

1953年11月27日  广东省公安厅签发的归国华侨证明书(原件已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

1954年1月,参加了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在台山县举办的华侨学习班。在学习了“伟大的祖国”“组织性和纪律性”及“新婚姻法”等课程后,他对祖国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思想上也有了更大的提高。

华侨学习班(图源:父亲的老朋友泰国归侨张伯坚之子张益群)

1954年7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统一分配,杨坚华北渡长江,来到黄河之滨的河南省省会开封市。在学习了“可爱的河南”等课程后,经河南省民政厅分配,到新乡地区博爱农场做拖拉机驾驶员。他以诚恳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努力工作,出力流汗。

1953年11月24日  父亲在汕头购买的苏联教材《拖拉机修理》

1955年,调往濮阳县拖拉机站,任农业机务助理员、技术员。由于工作出色,杨坚华被评为濮阳县先进工作者。1959年,在新乡地区农业机械技术学校任教员。1960年,在安阳地区农业干部学校任教员。

1958年7月1日  河南乌尔苏斯拖拉机训练班全体学员和波兰专家在郑州合影纪念(父亲站在最后一排中间)

这期间,当工作和生活都安定下来之后,杨坚华先后将妻子、女儿和母亲接到河南团聚。由于从广东梅县老家来到河南,年幼的女儿不适应河南的气候,不幸病亡。

1957年12月 父亲与母亲在濮阳的合影

1962年,安阳地区农机公司设立后,杨坚华被调往农机公司业务科做进销工作。在近30年的工作中,杨坚华不辞辛苦,东奔西走,走遍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农机生产企业,为祖国的农机化事业发挥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为安阳地区广大农民购买质优价廉的农机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80年12月10日  业务科全体同志欢送王、许二位科长退休留念(前排右二是父亲)

在那个时候,国家的工农业还不发达,物质匮乏,吃穿用等物品都得凭各种票证供应,夫妻两人的工资不多,一家老小七口人的生活经常捉襟见肘。但在种种困难的情况下,杨坚华仍时常教育四个儿子,叮嘱他们做人要老实本分,不坑人、不害人、不骗人,一切要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再苦再累自己来承担。

1972年夏  我们兄弟四人在安钢大道地下道的合影

1983年,由于杨坚华的优异表现,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3年5月,经考核晋升为工程师。

1983年9月,濮阳撤县设市后,杨坚华在濮阳市农机公司任工会副主席、政协濮阳市第一届委员会常委。

1984年9月26日  政协濮阳市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合影(后排左十是父亲)

几年后,濮阳市农机公司大部分与安阳市合并,转任安阳市农机公司工会副主席、政协安阳市第六届委员会常委。

《濮阳市政协委员名典》1999年12月第1版

他在担任工会副主席期间,积极地为职工办实事,被评为安阳市机械电子工业工会优秀工作者。期间,他还当选为河南省侨联委员。

杨坚华始终对党和国家怀有满腔的热情,1990年退休后,还时常与老同事、老朋友一起写文章作诗,赞扬党的各项政策和国家的伟大成就。

2016年6月29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采访组来到安阳,采访了当时93岁的杨坚华,且送去了慰问品,认真详细地倾听了他在泰国侨居时的经历和国内工作、生活的情况,并全程进行录音、摄像。

杨坚华感谢采访组对老归侨的重视和关心,将他珍藏的1953年11月《归国华侨证明书》、1954年6月在广东台山华侨学习班的同学留言本、1953年6月在泰国普吉与友人的合影、1959年6月在河南新乡与亲友的合影以及2016年5月诗作《老年闲来无事话经历》,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

2018年7月16日,杨坚华因病去世,享年95岁。

父亲的诗作《老年闲来无事话经历》手稿复印件(原件已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

老年闲来无事话经历

杨坚华

有感而发,畅叙经历、歌唱祖国和家乡

2001年7月1日初稿

2015年7月1日二稿

2016年5月1日三稿

五指峰顶陡又高,孕育无数好儿郎。

只是山多田少故,逼着他们离家乡。

韩江河水降又升,送走多少出洋人。

为了寻找栖身地,穿山涉水亚、拉、非。

异国他乡来度日,时常想念祖国贫。

闭目深思出身地,旧情老景藏在心。

霹雳一声传解放,游子雀跃齐欢唱。

决心出力归建国,告别亲友收行装。

中暹码头亲朋送,热泪盈眶手挥扬。

汽笛一声长吼响,船头调转老故乡。

惜别心情全表露,风吹泪花落海洋。

肩上挑着亲朋嘱,告别椰林奔古松。

韩江河水湍又清,浪里常有驾筏人。

峡谷乱滩难阻挡,我也已作锦衣归。

祖国红旗迎子归,又见故乡老亲人。

歌唱祖国听号召,不讲条件接号令。

胸怀热血赴前方,北渡长江到黄河。

穿住不嫌新与旧,只怕对国少功劳。

工作、“运动”难不倒,甘心吃碗太平粮。

饱经风雨勤劳动,加班加点日夜忙。

几十年来国昌盛,前人栽树后人凉。

故人未见今时月,今月还照已故人。

从前住的瓦房子,夜雨漏湿简易床。

而今高楼平地起,刮风下雨安心睡。

居河南不忘故乡,广东梅县雁洋乡。

我家有个好传统,儿孙辈们也不忘。

虽是生活很平淡,粗茶淡饭也很香。

不去损人利自己,遵纪守法记心上。

今年已是九十几,做人问心实无愧。

从前还是黑头发,现在已经白如霜。

国家现在很昌盛,人民都在享太平。

再过几年百岁时,“麦喜”许送茅台酒。

全国都在反腐败,不法之徒藏哪里。

大家同心合力干,军民上下一条心。

改革开放得人心,国强民富心花放。

全面小康已不远,功劳就是共产党。

03

华侨学习班的同学留言本

父亲于1953年11月回到祖国。次年1月,参加广东省的华侨学习班。在学习结束前夕,父亲准备了一个小册子,请学习班的同学们写下了临别赠言。

我想,这应该算是如今学生毕业时互签毕业纪念册的雏形吧。父亲在新中国刚成立的头些年,能想出这种方式让学习班的同学们留下宝贵的赠言,真是用心了,特别难得,特别有纪念意义。

1954年6月27日 父亲在华侨学习班的同学留言本影印复制件(原件已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

04

把出生不久的我扔到床上

这是父亲亲口告诉我的,而且不止一遍。

我出生前后的那几年,父亲因患肺结核病,常年在安阳市传染病医院住院。

偶尔回到家,想要抱抱出生不久的小儿子。但我却一直在啼哭,便心烦得不得了,一着急,老远将我扔到床上。但刚扔过去,又于心不忍地赶紧将我抱进怀里。

父亲说,当时他就很后悔,这以后再也没有这样做了。

1966年9月   我出生前一个月  患肺结核病期间的父亲

05

儿女互换

这件事仍是有关我的出生,在我们家实属老生常谈。

我出生前,家里已经有三位哥哥了。父母合计,这第四个孩子如果还是男孩咋办?要不就跟别人交换吧。

正巧,同一病房待产的一个孕妇,前面已经有三个女儿了,她的丈夫是部队营长。

两家人便商量,如果他们家生的还是女儿,而我们家还是男孩的话,就当场互换,皆大欢喜。

等两个孩子生下来,果然,那家仍是女孩,我家仍是男孩。

可事情偏偏没有按预设的方向发展。

我刚被抱出产房,父亲也正巧从传染病医院匆匆赶到,轻轻地瞄了我一眼。这一眼不当紧,父亲马上反悔,停止与对方互换。

父亲说,如果当时他不在场,换了就换了。可就因为看了这一眼,再也不舍得跟人家换,毕竟那是自己的儿子。

1968年春节   我出生后的第一张全家福

06

父亲的义务劳动:给家属院的病人打针

父亲在传染病医院长期住院,对医生和护士的日常工作了解得一清二楚,顺便也掌握了打针等一些简单的技能。

父亲痊愈出院后,不知从何时开始,家属院里有人得病后,拿着在医院剩下的针剂到我们家。我父亲给他打针,且不收取任何报酬,纯属邻里友情,义务劳动。

有的人病重走不动,父亲还上门服务。后来时间一长,母亲也学会了打针,碰到父亲不在家时,就由母亲代劳。

这种事情若放在现今的环境,简直不可思议:一是父亲没有行医资格,二是万一出了事故怎么办。

据我所知,幸好没有出过什么大事。这说明父亲对打针这件事是认真负责的,而且技术是过硬的。

可当时就这么操作了许多年。从我记事开始,到我们家从平房搬到楼房,至少也得有十几年吧。

因此,让你来说说,这是不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依我看,是!这就是我的父亲!

1976年 父亲和母亲游览北京故宫

07

父亲的业余爱好:种花草养金鱼

以前,我们家住在家属院东侧的最后一排平房。同一排的其他人家不是农机公司的职工,其房门朝向后面的另一个家属院内,与我们家相反。这样,我们家就独享了整排房子前面的空地,是整个家属院的一大景观。

父亲便在若大的院子里,专门开辟了一块地方,用来种植花草;另外用钢筋水泥修砌了一口大大的长方形鱼缸,喂养各式各样的金鱼。我至今还记得几种金鱼的名字:狮子头、红龙晴、珍珠鱼、鹤顶红、望天眼、水泡眼、蝶尾鱼。

我们四兄弟在课余时间就多了一项任务:与各自的伙伴搭帮,拿着网兜,提着水桶,到附近村子里的水坑旁捞鱼虫——红色的“水蚤”,而且乐此不疲。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种花养鱼的技术逐渐得心应手。家属院的邻居们常常上门来观赏,有时还会拿走一些分株后的花草和刚孵化的小鱼苗。

近些年,我回安阳与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同学见面时,其中总有人提到,至今还对我们家单独的大院子以及我父亲的种花养鱼印象深刻。

略有遗憾的是,我们没有领悟到父亲种花尤其是养鱼的精髓,没能很好地传承下来。

2002年4月12日 父亲种植的牡丹(1989年11月住进楼房后重栽)

08

我在高考前生病

1984年高考的前一天,我得了一场病——发烧且血小板细胞异常,两眼怕见强光。

父亲赶紧把我送到医院治疗,虽然得以参加考试,但成绩还是受了影响,比两个月前的预选成绩低了44分。

高考结束,身体还有些虚弱,加上感觉考得不好,没有什么心情。又是父亲去学校跑了几趟,才取回洛阳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一个月后,带着录取通知书,父亲和二哥进到站台,将我送到去往洛阳的火车上。

09

我的毕业分配

在二十世纪,大学生按照国家建设的需要,被分配到不同的城市和单位。那个年代,很多人没有去大城市的概念,一般都想毕业分配回家乡工作。

当时安阳地区划分为安阳市和濮阳市没几年,父亲的单位最初是整体转为濮阳市农机公司,而办公仍在安阳原地。所以在1988年临毕业时,我多次在信中跟父亲商量,希望能分配回安阳或者濮阳。

父亲就开始积极地联系接收单位,我也向系里表达了自己的这一愿望。但等来的结果却是这两个地方都没有分配指标,最后只有分配到了郑州。

从此,父母的四个儿子中,只有最小的我没有陪伴在他们身边。虽然郑州离安阳不算远,但这以后,不管是我的工作还是生活,均使他们对我多了一份牵挂。

2000年10月5日 父母由大嫂陪同来到郑州并居住了一个冬天

10

父亲的手抄歌本

刚见到父亲的这个手抄歌本,我多少有些诧异,这不像是父亲写的呀。因为他平时的字体可是龙飞凤舞啊,别人是很难认出的。

我在洛阳上大学及在郑州工作的初期,与家里的通讯方式,除了长途电话及电报,主要就是写信了。家信也大都由父亲写给我的,时间长了,即使他的字写得如天马行空般潦草,我也能认得出来。

看着歌本上方方正正的字体,虽然很容易读,我反倒有些不适应了。

父亲用工整的字体抄写歌谱和歌词,想必也是花了好长时间,费了一番功夫的。

这些歌曲基本上都是父亲年轻时喜欢唱的。平时在家里,或逢年过节全家聚在一起时,他都会唱起那时的老歌,而且非常投入,令我们小辈的也很是感动。

2003年2月3日  大年初三  父亲在二哥家唱歌

11

父亲去世三年后重新贴春联

父亲的老同事、老领导杨麦喜是安阳内黄县人。他对我说,按照安阳的习俗,父亲去世后的三年内,家里不能贴对子。

2022年春节,我将摔伤的母亲接到郑州来照顾已一年有余。腊月二十九,在家门口重新贴上对联。

2014年5月2日 父亲与老同事杨麦喜一起看老照片忆往事

此时,父亲去世已有三年半,而麦喜叔叔也于2020年去世,他比父亲小两岁,他们去世时的年龄都是95岁。之前他还许诺,我父亲活到100岁时,亲送茅台酒来庆贺呢。(参见父亲的诗作《老年闲来无事话经历》:再过几年百岁时,“麦喜”许送茅台酒。)

虽然他老哥俩都属长寿,如今已物是人非,但想起来,还是挺感慨的。

2014年10月4日  父亲九十大寿

12

父爱无言

前面曾提到,给《泰国归侨英魂录》第九卷投稿的素材,主要来自于父亲生前的回忆资料。而将这些资料有机地组合起来,其中或多或少地揉进了自己的情感,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热爱和尊敬。

我们从小到大,父亲不会把大道理经常挂在嘴边,也不懂那么多的教育方法。但其实,父亲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在讲着大道理,就是在教育着我们。

他不说,并不代表他没有期望,他只是默默地背负着自己的责任,使尽浑身解数,让他的大家庭——母亲、妻子及四个儿子,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父亲是爱我们的,爱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他的一点一滴都会存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永远不忘。

父亲是一本书,

没有华丽的词句,

却有道不尽的真实。

杨思革  2024年10月8日于郑州


文:杨思革

图:杨思革、苏文静及家里的老照片

编辑:杨思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42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6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8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7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90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32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74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9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8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4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