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燕归来
曾经读过这本书,但似乎已经没什么印象了。这次主题共读再次选到它读它时,依然感觉那么亲切,颇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原来读过的书总是会留下痕迹的。好书总是会“读它千遍也不厌倦”。
《人间词话》自己读了n遍了,但在没有读叶嘉莹教授的《人间词话七讲》之前,也只是读读而已。能理解的不多,更无从谈起用词去分析,去印证了。但当读了这本书,才发现《人间词话》的深意,更明白了一些词的深意,字不多词不长,但却能道尽人生。
眼看一字千金贵
最喜欢的就是作者解读的晚清遗民陈曾寿的《浣溪沙》一词,从短短的一首词中,作者看到了一个读书人的一生,看到了中国的历史变化,真是只言片语,意味无穷。
浣溪沙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纁黄深浅画难工。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
修是什么?修是修行,是修炼,是在无尽的苦楚中让自己活下去的心志。一个“修”字写出了陈曾寿经历的晚清灭亡,经历的国民革命,经历的东北伪满,经历的各种乱离苦难。环境的苦是一种修,而内心的苦则是一种更高的修行。作为一个汉人,他却甘心做遗民,对已经灭亡清朝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心有有谁知道呢?可能只有那千年不倒的雷峰塔吧。
一个“数”字把作者内心的孤独悲哀都写了出来。南屏晚钟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别人都是用心来听的,听那南屏钟声的悠扬,看那西湖美景。可是作者却只能一声一声的数,数什么呢?数不尽的都是自己内心的凄苦。所以他一生缱绻,一生粉碎,一生虚空。但这一切又是为了谁呢?为她的学生婉容,为溥仪,为那个已经不在的大清王朝,还是为自己呢?“词之言长”,这究竟该有多长啊!包括对词里的典故的解释,又让我们看到了唐后主李煜的悲惨人生。一首词,从南唐写到北宋,从大清写到民国。这里面该蕴含着多少人间过往啊!如果不读叶教授的解读,又怎能理解王国维的“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养,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呢。
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者把《人间词话》分做了七个部分讲授:词之境界,词的美感特质,评说温庭筠、韦庄、李后主等人的词,五代词的演变、词的反思等。作者在每一讲中间找到典型的代表词,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每一则所要表达的含义解释的淋漓尽致。读的时候就在想:作者为什么能把《人间词话》解读的这么透彻?是源于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钟爱与研究吧!叶嘉莹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终身成就奖的获得,用自己一生精力都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授与传播。这些诗词都已经刻在了叶教授的骨子里,融化于叶教授的血液里。
但做一个老师更感动的是她对孩子进行的古典文学的教育,她对孩子进行古典文学教育的方法。现在很多人理解让孩子读诗读词就死背,认为长大了他们自然就理解了,而且还认为这是孩子记忆特点。但是叶教授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而诗词中的“典”是什么,“典”就是故事,就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源啊。为此,她亲自把诗词中的故事画出来,一个一个讲给孩子们听。她还建议在幼儿园大班开设“古诗唱游”的科目,教孩子们学诗。但作者遗憾的事她由于年龄大了,推广工作效果不大。这是什么精神,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为了诗词的继承和发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人间词话》,词话人间。词里写不尽的是风花雪夜,写不尽完的是人间悲喜。《人间词话七讲》却讲透了一个爱词之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