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了很多书,竟然没有研究过读书方法,这确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这本书算是一个入门吧,之后会把自己之前买的关于阅读的书全部拿出来读一读,系统的总结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
最开始要做的就是破除一下深度阅读的误区吧,因为这些误区我也有,就觉得这点特别需要重点提醒一下了:
深度阅读不是一定要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很多时候我读书慢,正是因为有这种执念,似乎读不完就浪费了自己的钱了,可是这真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其实深度阅读是对某个概念深度阅读。此时我就想到了《穷查理宝典》中查理芒格的多元化思维,想到了《巴菲特传》中提及的甜蜜区,我都没有细细去研究过,即便我从头到尾看完了这两本书,对我而言这些概念依然是概念,我却了解的不够深入。
经典的书籍都该进行深度阅读或是精读,其实让自己有感觉的书才是好书,你能提出问题,对你的日常生活能有所启发,这样的才是好书。
要记住所有的内容,才叫深度阅读。成年人的学习是更功利的,是为了改善生活,倘若能够再具体的场景中用到具体的概念,这就是非常棒的了。
2
深度阅读有三个步骤:寻找联系、探索冰山、多场景应用。作者把这编程了一个词语“练兵场”,至少我觉得挺有趣的。
我记得剽悍一只猫曾经在分享中说过,自己总结的几个关键点,也会用这种方法链接成一个句子,让大家有记忆起来更轻松。
我觉得跟画思维导图有相似的作用,曾经在听思维导图课的时候,也有一个小伙伴是这样总结的,这个方法未来我也要用起来。
寻找联系:看到一个概念或是有感触的话时,就写出自己相关的经验或是看到过的现象,比如说我学过一个概念叫做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意思是人喜欢整体的东西,在设计中经常使用这种做法,只取一半的人脸,我们受众的思维里会自动补全另一部分。
这个概念让我想到另一个概念蔡加尼克效应,就是在一件事情未完成时,人们会心心念念的惦记着,一旦完成了,就彻底放松了,所以很多写作者都是在第一章未完成时,收笔休息,之后再回来写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写了好多。
作者提出了两种寻找联系的方法:经验联系(拆书帮的RIA)和关联法,关联法倘若能够找到5个相关的现象,那就是非常完美了。
探索冰山:寻找概念背后的理论、原理和底层规律。
这也是我在听一期讲书节目的时候的例子,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实验是巴普洛夫的狗,就是说条件反射这件事的,其实条件反射这件事在当年做实验的时候,还有一段小故事,巴普洛夫找到一大群人去看狗条件反射流口水的现象时,狗就是不配合。等参观的人一走,这个狗又是一敲东西,他就流口水了,其实这个实验叫做定向反应。
举个反例吧,今天在一个育儿课程群里,大家在讨论关于早起这件事,我总是听别人说早起很重要,要用什么方法在浅睡眠的时候醒来之类的话,说什么如果你不掌握睡眠规律,就算你每天睡了8个小时,状态依然不会很好,等等的话,其实本质上就是我对早起这件事没有进入深度阅读,倘若深度阅读我需要从好几方面入手,例如习惯和早起背后的底层规律和原理,只有我掌握了这些,才可能学会科学的早起方法。
多场景应用:在不同的场合如果需要的话,这个知识都能被用起来。
不如拿写作这件事说起吧,现在很多人都在坚持写作,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坚持下来,但是我确实遇到一些人,他们不管是在旅行中,工作繁忙,去走亲戚,过节等等状态下,他们都可以坚持写作,本质上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一个习惯,不管在哪,他们都能创造环境去写。
3
最后来说说阅读变现这件事吧,这应该是我最关心的,但是我总感觉自己道行不够,担心各种问题,希望道路上都是绿灯,这种思维方式确实阻碍了我的成长。
阅读确实很重要,有很多人认识到了,但更多人却没有认识到,各种听书平台那么推广,盲区依然存在,比如我身边的那个胖男人,现在已经进入梦乡了。
想要阅读变现,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用户思维,用户需要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用户喜欢用什么方式读书,什么时候比较方便等等问题。
作者列举的还是挺全面的:
听众平时什么时候会想听书;他们读书的时候会有什么痛苦和困难;读书时候他们想得到什么?
如果能够有自己的阅读产品,那么自然之后会有名气,个人品牌这件事就会提上来。
4
阅读和个人品牌的战略:稻草战略;冠军战略;抽签盒战略。
稻草战略:以小换大的思维,其实这个战略应该是最适合现在的我的,就是知道的并不多,但是比一部分人的认知水平要高一些,遇到事情能够迅速的知道问题在哪里,并且能够迅速的找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和书。
其实应该是我想太多了,总想着能给别人提供价值再说,也许我就已经可以提供一些价值了,这个问题真的要认真思考思考。
冠军战略:这世界很残酷,永远都记得住第一名,但是之后的第二名、第三名很少有人能记住,像是十点读书和有书的读书节目,都是现在非常火热的平台。
抽签盒战略:又称尝试战略,在我看来书中的解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多看书,别怕浪费事件和精力,反正时间如果用来吃喝玩乐,确实不如多读书,你读过的书,说不定生活的哪一刻就会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