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是独立存在于世界上,可我想说,在大部分的关系中,一部分人群属于“弃儿”,或许您一定很奇怪,弃儿不正是父母不要的孩子吗?浑身脏兮兮,可能身上有病菌,身体严重残疾,患有重病······但也不是所有父母会狠心抛弃孩子,没错,其实这里的弃儿不见得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而是特殊群体—弃儿情结。
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
她们性格过分敏感,自卑,胆小,谨小慎微,多疑,玻璃心:
在关系中非常害怕分离,这意味着被抛弃,生不如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对她来说有致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无缘由的远离对方,即便有理由,也充其量是当事人的借口:
对别人比对自己还好,过分看重关系,渴求度高,竭尽全力维护双方之间的往来,显得讨好别人:
常常捕风捉影怀疑周边人不够关心,爱她,对自己太虚情假意,敷衍了事或是抱怨对方不在乎,忽视双方之间的关系:
······
遇到这样的人,请相信你的直觉,对方多半具有“弃儿情结”她们最主要的问题是,害怕分离,被抛弃,无论是面对友情还是爱情,当事人会非常粘人,最好一直在她身边陪伴,不离不弃,就像电影《唐山大地震》里的姐姐方凳,《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曹雪芹名著《红楼梦》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林黛玉,好几年前新闻报道出来被长期虐待的小保姆蔡敏敏······当然,坦白点讲,很不幸,我也是这其中之一。
也许你会问到,这样的人是怎么形成的呢?显然是跟幼年的成长经历有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成长的版本,如果幼年被嫌弃,不讨人喜欢,父母重男轻女,孩子长大成人后不容易有健康的人格,复制从小的经历,在任何一段关系中,会上演小时候的自己,因为并不相信这世上有人发自内心对她好,反正不管是谁,最终都会像父母那样嫌弃自己。据心理学家研究报道,孩子通常在三岁前有过被寄养甚至受到虐待的经历,长大后容易出现弃儿情结。
良好的母婴依恋关系对孩子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光是孩子,就连动物都需要,心理学家哈洛实施了一项及其残忍的实验,将刚出生的小恒河猴和猴妈妈隔离开,他为它做了两个代母:一个是胸前有提供奶水装置的铁丝“母猴”,另一个是柔软的绒布“母猴 ”。出乎意料的是,有奶并不是娘,小猴只在饥饿时才去铁丝“母猴”那里喝奶,而大多数时在绒布“母猴”周围玩耍,困了还会在它怀里睡觉;当一只发条玩具熊在旁边“咚咚”地打鼓时,害怕的小猴会选择紧紧抱住绒布“母猴”。这些小猴长大后,无法融入正常的猴子家族,被赶出部落,生出来的孩子都被咬死了······这便是心理学史上著名恒河猴实验。
对于弃儿情结,并不全是坏处,有一定的好处,比如,真挚的感情,为爱牺牲生命都来自弃儿情结。最好方法是接受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在咨询中建立一种安全,稳定关系,学会健康关系模式,带到日常生活中。
祝愿每个“弃儿”早日走出了心理阴霾,过上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