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工作室的第三次活动,郑老师分享的关于“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小妙招。我不想谈这次讲座的内容,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我听完这次讲座的感受。因为我两周之前也做了一次微讲座,对比郑老师的讲座,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思维决定形式
昨天我刚一走进会议室,就收到了来自郑老师的“前测题目”,上面有三道题,大家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随意发挥。我看了一眼周围,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在讲座过程中,这份前测让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地参与其中,大家讨论热烈、畅所欲言。这不是一个人的‘微讲座’,而是一群人的‘小沙龙’。回想我上次的“一言堂”,我除了分享自己的经验,更需要和大家交换教育智慧啊!
决定两次微讲座形式的,其实是我们的思维和习惯。在郑老师的讲座中,播放了一段郑老师的数学课。在视频中,孩子们化身为‘小老师’,答疑解惑。每次讲解结束,都会加上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的孩子会说明自己的问题,换同学继续解答。郑老师说:‘我每次都是最后上场,但是我一上场,就打下课铃了!’看似一句玩笑话,却表明了郑老师孩子们在他心中的重量。正是郑老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所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发散思维、说出自己的想法、集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是我在郑老师身上学到的很重要的一点。
2、相信即是放手
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我刚刚工作时,经常把课文掰开了、揉碎了去讲,就怕孩子们不明白、不理解。但是我却没想到,其实,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语言,更能让他们理解问题。因为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生活经历都差不多,他们更善于用“同龄语言”相互沟通,在教学中,也就是“小老师”的作用。有时候,老师讲了几遍的问题,孩子不懂;换个小朋友教他,三句五句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所以,在越来越需要‘自主学习’的年代,越应该放手。只有老师相信孩子的能力、愿意放手,孩子们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真实水平,同时,也会给老师的一份惊喜。
3、读书重于经验
在两次微讲座中,除了有老师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理论支撑也是必不可少的。丰富的经验也需要方向引导,否则就是闭门造车,更严重者还会南辕北辙。郑老师是一个爱读书的人,阅读过的、比较好的和数学有关的书籍,张口就来。哲学上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改为:阅读数量决定思维高度。通过读书,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改变自己已有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高度,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读书多,不代表读得好,读中有思考、读后有输出,这比单纯地读书更重要。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对比,就有了动力。现在已经不是“老师有一桶水就可以教好学生”的时代。“学无止境”。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只能被时代远远地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