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好好告别》
我一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事实上,我们有幸在其生命最后阶段与之相遇的那些人确实非同寻常。他们勇敢地忍受各种症状。随着死亡的临近,他们调整希望,从逃避死亡到拥抱每一个日子。他们放下为未来做计划、为未来担心的顾虑,专心享受当下。在最后一次接受广播访谈时,濒临死亡的剧作家丹尼斯·波特雄辩地表达了这一点。当时他在欣赏窗外的梅花,他这样形容对寻常事物的新发现,说它们是“最白、最茂密、开得最繁盛的花”。
这些人把世界的中心从自我转向他人。他们一心一意地爱所爱之人,同时也把这种爱传递给周围所有人,包括他们在医院或临终安养院的病友,以及我们这些照顾他们的人。他们能注意到护士很疲惫,能记得清洁工的女儿在参加考试需要得到照顾,所以他们对自己受到的关心表达感激。我们都沐浴在他们散发的慈悲之光中。
在临死之人最后的遗言中,出现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对不起,请原谅我”。从这句话中,他们对自己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自责表露无遗,他们希望能收回当时的言行,对他人的缺点也抱有更大的耐心。
同情心也使人以一种不那么主观的方式,审视自身受到的伤害,因此第二句最常见的遗言是“不要担心,我已经原谅你了。不愉快的过去不应再横亘在我们之间”。这句话很有力量。有时候,垂死的人会重寻那些与他们疏远了的人,重新搭建友谊的桥梁。时间、距离或死亡可能会妨碍这个愿望的实现,但宽恕的决定仍然可以让人从伤害中解脱出来。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一条遗言是“我爱你”。这句话表达的是对所爱之人的全部感谢。真正的同情是承认却忽略被爱之人和彼此关系的不完美,只欣赏彼此的爱。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最为深刻,这种爱甚至会涌向每天遇到的陌生人和工作人员。在姑息治疗中,我们照顾的患者已经达到了无意识散发爱意的人生阶段。
所以,这些人在任何病房都是最受欢迎的人。大体而言,他们都不是“圣人”。面对自己的命运,他们仍然有极度悲伤、恐惧或者愤怒的时候,但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都可以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他们专注于活在当下,怀着感激和宽恕的心情回顾过去,专注于真正重要的简单事物。
这就像看着一朵玫瑰花完美绽放。最辉煌的时刻,也是花瓣绽放至极、行将凋落、华彩化入风中之时。
(以上内容摘自《好好告别》,凯瑟琳·曼尼克斯 著)
今天是#时践夜读 的第465天。恭喜您,又读完了一篇时践的“日拱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