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到这部电影源于它的海报——没错,很美。人类是视觉动物,总是喜欢对好看的事物多看两眼。
第二次是在一篇有关布鲁克林的游记里。通篇读下来,adj——“不按规矩出牌”?
得了,反正一回家就跟脱缰的野马似的,不想看书,索性看部电影吧——布鲁克林是美国有名的移民区,电影也以此立意。艾丽莎是爱尔兰小镇的一个普通女孩,在姐姐的帮助下来到美国打拼。当她在美国逐步稳定下来的时候,家乡又传来噩耗,一路兜兜转转,最后明白——此心安处即吾乡。
没有永恒的乡愁,只有身份的转化。我儿时在浙江长大,听姨娘说,我刚回六安那时,浙江话和六安话掺在一起——好一段无师自通的鸟语!虽说很多年过去,我早已经忘了浙江话是怎么个子丑寅卯,但是还是多多少少能在身上找到在那儿待过的痕迹。浙江靠海,那儿的人爱吃海鲜。家里聚餐,桌上有海鲜,父亲总要提一句吾儿爱吃。还有一次吃饭,桌上有盘花蛤,全程只有我和舅妈吃得最欢脱(舅妈是福建人)【此处我要吐槽,这花蛤啊,做的真真是不正宗极了!】
父亲说,萧山是我的第二故乡。原来故乡未必是户口本上用铅字印着的籍贯。
自从小学四五年级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萧山。高考结束,浙江的姨姥还专程打电话过来,问我考得怎么样,要不要志愿填到杭州去?【唉,可惜我不争气】有时候,无意中看到萧山的新闻,总是格外留意。或许,这就是乡愁?还好还好,乡愁没有总是用在“吃”字上。不过,总有一天要回去看看的。不止为了我父亲御口一开,亲封的“第二故乡”上,还有我的螃蟹,花蛤不是?
我想,许多年以后,布鲁克林也会成为艾丽莎的故乡。在她乡愁的另一端系着得不仅仅是爱尔兰。因为,在布鲁克林,那儿,还有她爱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