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汤姆克鲁斯的世界大战,影片中的机器人让自己联想起前些天在路边一瞥,那一架遗落在树顶的风筝。高度相似,带来的感受相似--人力无所企及的,对于空间失去控制的无能为力。科技带着人类飞向外太空,越来越深入的探究地心,可在日常生活里,个体的人,还是对那几倍、几十倍于自己身高的空间望尘莫及--大气层的高度。
我想,人类这些年来的生存危机感,无论是头脑的,还是现实的,都多少源自这些直接与身体相关的恐惧。因肉身所限,在下一步进化之前,恐怕这类生理上的恐惧于常人罕见被征服。所以它一直被否认,被无视,由此衍生出人类无数“无效的”所谓“追求”。
生命的限制,到底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也许天道告诉我们的,不只是如何入九天揽月,还有如何以客观的态度,接受自己存在的每一个真相。这样想来,那视线里触手可及却又因重力怎样也无法企及的,好像不只是树顶的风筝,更是人类分秒逝去的生命,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种种根植于无力感的虚荣与傲慢,向外过度消耗着资源,向内则残酷苛责着被无视的生理恐惧。
结果是,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危机,人们总是习惯于向外归因,仇视恼怒,向内则妄自菲薄,化身绝对的受害者角色,忘了自身所生而具有的珍贵资源。这才上演了影片中面对外星恐惧,为了生存而上演的一幕幕“丑恶”。
刚刚看《植物变形记》,说到随着植物成长,倾向于营养物质的提纯,外在表现是器官由子叶到叶片到花与果实的先后出现。联想到人类于是乎演化出了脑,有机生命最高等的形式,提纯了地球上目前为止最纯粹的能量。
当然做这样的选择也是一种生命活动,但它比盲目的冲撞发挥了更多脑的功能--作为地球的主人所天生具有的能力。
影片里,正是适应力--人类得天独厚的资源之一,击败了外星生物,其实人类何须一兵一卒,全部能量需做的仅仅是--活下来。最终,男主人公为了“活下来”选择“无为”又无所不为的策略(他毕竟杀了人),最终由着外星怪兽自食无法适应地球生态环境的恶果。也许些许给出了与当今社会种种做法略显不同的出路。
综上所述,外在资源的匮乏,也许正源于对内在资源的缺乏认识。世界大战的原著作者同时是一位历史学家(《世界简史》的作者),看起来,他是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旁证了心理学潜意识冲突蕴含巨大心理能量的理论。
用更客观的态度认识自身、认识环境,接受有限,发掘自身优势,有助于做出最优选择,更高效,少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