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个信息巨变,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焦虑的时代。能静下心去读一本书,都会觉得自己难得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毕竟对任何人来说,时间才是最保贵的。
阅读是很简单的事情,似乎是认识字就可以了。因此,我从没考虑过我到底会不会阅读这件事。
事实证明,我真的不全会。
为什么这么说?
举个例子,我经常看到我家孩子把不同类型的书籍摊了房间一地、客厅一地。一会在房间看看这本,一会走到客厅再看看那本,这对于爱干净、整洁的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我无数次带着情绪一边帮孩子收拾,一边严厉指责她们应该读完一本,然后再在书架上拿另一本。
看过《实用性阅读指南》后,我意识到我用了错误的方法对待孩子。
本书作者大岩俊之是日本开发读书法的讲师。他坦言,自他发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后,开始尝试一年间阅读300本以上的书。
大岩俊之用自己精心总结的实用性阅读技巧,指导读者提高效阅读,宿短阅读时间。
大岩俊之认为,应该丢弃一次只读一本书的习惯,而应采取”并列读书法“,同时阅读几本书。
无论是在家里的洗手间、浴室、卧室、或是上班坐的地铁、咖啡馆等,可在不同的地方读不同的书。短短一天时间内,多次阅读不同的书籍,这样一来头脑也不断转换思考,反而对书本的印象更深了。多读,会让读书变得更加有趣。
看吧,孩子 似乎浑然天成的懂得“并列阅读”,却被我这个妈妈一次次要求纠正成单本阅读。
我需要面壁思过。
回到我自己身上,以前拿到一本书,我很少会先去看前言。我想当然的认为前言是可有可无的啰嗦,还不如直接进入主题从正文开始,大多数情况我就是这样从书本的第一章,哼哧哼哧一字不落地看到最后一章,这样我才感觉自己读完了整本书,我相信有很多人都跟我一样。
并不是说我这样的看书法有什么可诟病的地方,尤其是看小说类的文学作品。跳读就有可能错过一些精彩的情节。
大岩俊之的理念是:阅读商务书籍,完全不用从头读到尾,而是要摘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读书时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
“不妄图全部理解”书中内容,要知道一本书里的重要内容占20%,再从中抽取80%后,所提炼的要点只占16%。如果是200页的书,就只有32页是关键内容。
我们的目的是要找到这重要的20%。
拿到一本书,看书的顺序应是“序言”、“目录”、“后记”,最后才去看“正文”。
因为“序言”凝缩了一本书所有的要点。如果不仔细阅读这一部分,是件非常可惜的事。
“目录”它解释了整本书的构成,写着本书的各级标题。看完目录,便能够掌握一本书的所有的内容。
读“后记”,有助于了解作者出版这本书的缘由,提升读者对作者的亲近感,激阅读热情。
其实这种“二八定律”的阅读方法除作者提及的商务书籍外,也适合用于阅读其它种类的书。
或者有人会说,如果按照大岩俊之的这种读书法,读书效率肯定会升高,但读那么快,能记得住读过的内容吗?
其实读得慢也是记不住的,不要说几年前读过的书,就是一两个月前我读过的,当时很喜欢、很有共鸣的书,如果让我复述书中的内容,我都觉得有困难。
因为大脑的构造原本就善于忘记。记忆是如何被遗忘的,作者提供了“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图,我们看过就会明白。
我以前从没有觉得我读过的书,记不住它的内容有什么可遗憾的。可是我读完《实用性阅读指南》后,我挺认同作者的观点,读书是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
或许你会说,读书本就不应这么功利,谁说读书没给自己带来改变呢,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爱阅读的人,气质、胸怀都不一样,难道这不是改变吗?
是的,这确实也算是改变。这种无功利心的阅读,是一种较高的境界。
但是在成人世界当中,大多数人都会怀着一定的功利心去阅读。这种情况下,合上书本之后,过不了多久就忘了自己之前曾看过的内容,是不是很亏?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大岩俊之给出了以“输出”为前提,再去阅读(输入),就是输出倒逼输入。
输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看完书后写下来给别人看、可以自己总结下来只为给自己看、可以讲述给别人听。
不管哪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不让我们曾经花时间、金钱去认真阅读过的每一本书,像雁过无痕一样,在我们的大脑里也变得了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