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她最近时常焦虑,还偶尔感到孤独,是那种说不清又道不明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又加重了自己的焦虑。其实,这种孤独我也曾遇到,每当孤独来临,会有些手足无措,会有些恐惧,内心好像受伤了一样。
我想问问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当你内心感觉到孤独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可以带给你温暖,你要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战胜恐惧,摆脱孤独带来的伤害?
一个人的这一生中,大概都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孤独,一个人承受一些事情,一个人成长。如果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要如何与它平安相处?
其实,有些孤独,你不必独自承受。
因为,总有人会懂得你的孤独,而这种懂得,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明白,也“只有真正经历过孤独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这世间的人情冷暖。”
慢慢地,我发现,有些孤独,可以到书籍中去寻找到慰藉。它们,是治愈我们内心孤独感的良药。
比如,像散文集《人间孤独,却有温度》这样温暖的书,这本书中,收录了多位知名作家的散文作品。
它是讲述岁月与生命的散文集,你可以听一听余秋雨讲述的一个王朝的故事,从中感受一个朝代的忧伤;你也可以听蒋勋讲一讲人们寄托在除夕中的希望与珍重;或者,听余光中说说随着电话机到手机的发展,人们情感的寄托与变化。
翻开页面的那一刻,你就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徜徉在岁月和生命的感悟长河中。从一个个生动奇妙的故事里,接受来自岁月沉淀后的馈赠。
在这些故事里,你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走访双脚到达不了的地方,看看别处的人与风景,听一听他们有温度的生活。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真实,这种真实只能以生活之眼捕捉,而不能以旅人之眼睛观看。”
当我们以旅人或游客的身份,踏入一片陌生的土地时,我们的观察角度自然是与当地居住民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从自己熟悉的土地,来到别人生活了长时间、十分熟悉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以当地居民视而不见或觉而不感的角度,去体会周围的一切。我们慢慢走过那些陌生的城镇,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领略新的空间,让自己浸透在那里,感受那个城市的气息。
我们把自己融入集中,融入当地,看一看这些他们每天走过的街道,进出的建筑,一切被他们忽略的细节,都在我们眼中变得如此新奇。
我们在陌生的土地寻找和摸索,去体会他们所熟悉的景物,从陌生到熟悉,从不准确到准确。“我们是这印象的一部分,我们知道,不需要去寻找、去看”。
当我们远道去寻访一个地方,拜访一处古迹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为了一睹名胜古迹,我们都看在眼里,甚至能够背诵它们的历史,好像比当地的居民还要知道更多细节。
然而,这些细节却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因为我们不曾生活在其中,并且,不能以当地的精神去丰富自己的血肉和性情。
我们看到的景物,也许是真实的,但是中间却始终隔了一层“见皮不见神”的隔阂,我们并不能真正体悟到其中的精神。
正如《人间孤独,却有温度》这本书中所说,“许多作家写他们居住的地方,以心灵之眼捕捉真实。乔哀思的都柏林,怀特的纽约,卡缪的阿尔及尔,白先勇的台北,张爱玲的上海……
他们写的不是外在的音容笑貌,而是里面的动荡哀乐。”他们是以地理去写心理,由一些景物写到爱恨起落,捕捉城市的灵魂,他们的身份必然也不是游客。
因为,他们不像游客一般一味地寻乐,而是能够窥见内在生命的肌理,是体会,而不是观光。
旅行的一个好处就是,当人产生坐立不安的情绪的时候,可以迈开双腿去远方看一看,挣脱时空的束缚,打破现实的渴望。
当然,如果我们在现实中无法摆脱地域的束缚,没有办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那么,不妨给自己的精神领域留一片自由之地。
在那里,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现实的困扰,望一望天空,看看树林和草地,看看林间飞过的小鸟,听一听虫鸣和鸟叫,感受微风吹拂过肌肤。
或者,一边读书,一边和周遭的有灵生命说话,那种从生活和时间走出去的无重量感,也会带给我们旅行的感觉。
旅行,可以是某种时空的转换,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更新,或者是精神上的季节轮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陌生之地,给自己留一片自由,获取一份真实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