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家长在带着孩子试听某App网课2周之后,自觉自愿地买了后续的200多节课,内容质量是一样的AI课程录播,价钱上确实比线下课便宜太多,粗算一下,一节课也就几块钱,一袋零食的价位吧——还得是比较便宜的那种零食。
试听课推广阶段,每天有专门的老师在群里督促打卡,一两句话点评小朋友的学习情况,有时不过是一句“加油”,或者只是在群里公布前一天未按时完课的名单。
共4周的试听课结束后,班级群解散,到了家长带小朋友每日学习的阶段。没有了课程老师每天督促鼓励几天后,有家长认为课程卖方服务不到位,还应该每天哄着管着小朋友是否学习,就很郁闷,在另一个群里集体吐槽,静悄悄的群里一下子炸了锅,变成声讨大会现场。
本来提意见建议的话锋,很快便被一些人不停的抱怨、情绪宣泄带了节奏,弄得变了味儿。
“抱怨”这回事儿,说的人逞一时之快,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倒给现有问题打了死结——抱怨者的潜台词是:看,我多可怜,我对这个问题一点办法都没有,大家来可怜可怜我,帮我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吧!
抱怨者把问题推给听者,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拱手送给听者,让听者承担这份责任和压力,反倒把自己从问题中摘出,像个局外人。而听的人往往会觉得很别扭——没有人喜欢听消极无力又不负责任的抱怨——想躲得远远的:这关我什么事?凭什么啊?!
抱怨者的抱怨,对听者来说,是一种语言暴力。谁会喜欢被暴力呢?
其实,每位家长都是加了助教老师微信的,完全可以私下里跟助教老师沟通反映这些问题,等待后续解决或补偿的,可他们没有,只是一味地抱怨,发出臭不可闻的抱怨。
作为一个成年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抱怨么?
不主动想办法解决,却花大量时间在群里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受害者,到底是太闲还是太天真?
内心里藏着一个巨婴的人,才会等着妈妈/大人/别人来为自己安排妥帖一切,为自己遮风挡雨,为自己扫除一切“期待之外”的事,真正成熟的成年人根本不会这样。
想解决问题,会有一千种办法;而不想解决问题,只需要一个操作:抱怨。一开始抱怨,就等于在给现有问题打死结。
写文在此,以为自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