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出了趟外勤,错开晚高峰,乘坐了三点多钟的地铁,人不多,甚至坐到了座位。
左手边坐着一位妈妈怀里抱着孩子,一只手拿着手机小声放动画片给孩子看,另一只手抓着孩子的鞋子,谨防孩子踢脚踢到旁边的人。右手边也坐着一位妈妈,带着比较大的两个孩子,两兄妹拿着玩具在座位上摔打,叮铃哐啷,妈妈专心致志揣着手机刷淘宝,要是哪个孩子不小心把玩具打到妈妈身上了,这位妈妈就冲着孩子喊“xxx,你能不能安静点!你能不能别玩了!!!”
回到家里,隔壁在装修打墙,嗡嗡的声音震得脑瓜疼,天气不错,干脆在楼下遛两圈。小区的游乐区,很多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在玩耍,同住一个小区,孩子们早已打成一片,大家嘻嘻哈哈一起玩闹着。突然某个孩子尖声大叫起来,因为旁的小朋友要抢他手中的玩具,他兴是还没玩够,又不知如何表达不想给,于是靠着尖叫引来奶奶的注意。
回了家,跟朋友说起这个事情,分析为什么现在的小孩都喜欢用尖叫来表达情绪呢?于是朋友给我讲了他在书店上班的故事。
书店每到周末,就会有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去看书。有的父母自己选了书坐着看书,孩子也跟着自己去找喜欢的书,坐在旁边静悄悄的看;有的父母低声跟孩子说着话,带孩子去找喜欢的书,或者翻开故事书给孩子讲故事;有的父母带孩子进了书店,把孩子往店里一扔,就自顾自的坐下来刷手机,孩子在书店跑来跑去又叫又闹的,父母就当听不见。
到了后来,书店的同事们都总结出经验了:那些有耐心说话轻轻柔柔的父母,孩子都比较乖巧;而有些看着面相就很暴躁,或者说话就很冲的家长,孩子也非常吵闹。
这使我想起前两年网上流行的段子,说孩子闹得凶,或者不听话,或者装病不肯上学,都是揍少了。但是沉下心来好好想想,这样的孩子,真的是挨了揍就会变老实吗?或者说,这样的孩子,真的一定是平时太骄纵,才会这样吗?
小时候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去摸什么都想玩,而很多时候我们充满好奇的东西都是有危险性的,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就会严厉禁止我们,不能摸,不能动,不要去玩这个。
这种时候,就会出现两种父母了。
一种(也是最常见的):跟你说了多少遍不要去摸那个东西,脏/烫/摸不得/它会咬你······当我们问为什么的时候,“没有为什么!就是不准摸!”
而另一种:这个里面装着开水,来我们把手放上面感受一下这个蒸汽,烫不烫?痛不痛?所以我们不能用手去摸它对吗?
第一种父母,其实本身自己的耐心就非常欠缺,并且也根本不愿意为了教育孩子而做出改变,导致孩子长大以后也缺乏耐心,性格急躁,想要的东西就要立马得到,得不到就哭、闹、尖叫。
第二种父母,能把最大的耐心用来教育孩子,自然孩子也能学会用耐心来说话。长大以后也更能正确表达自我的需求,能说出为什么要,也更能听得进道理,而不是一味的闹。
很久以前就流传一个观点,说很闹腾的孩子,其实就是在想方设法吸引大人的注意力。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样的孩子,平时到底是如何被父母所忽略的呢?
当孩子跟父母表达诉求的时候,父母是否只是一句简单粗暴的“没看我正忙着呢吗”就打发了孩子呢?当孩子犯了错,且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犯了错的时候,父母是否有耐心跟他讲道理呢?还是直截了当的告诉他“这样是错的,以后不准这样做了”,但却不告诉他怎样才是对的呢?
熊孩子在外面各种调皮闯祸,是不是正是因为带着他出门的妈妈,只顾自己看手机而根本不跟他交流呢?在书店闹腾的孩子,是不是因为父母都可以刷手机,却要求他坐下来看书而不满呢?越挨打越闹得凶的孩子,是不是在嫉妒“妈妈可以自由宣泄情绪,生气就打我“,所以“那我也要自由宣泄情绪,挨了打就哭闹”呢?
我始终相信,爱才是最强大的力量,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尊重着长大,那他的内心一定不会弱到哪里去,而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在长大以后,在面对社会上的波涛汹涌各种挫折的时候,才会更有勇气去面对。
而不是,孩子不听话揍一顿就好了。
如果不能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格,好好的跟他讲道理,并让他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起责任,那他只会认为自己闯了祸的代价就是挨一顿揍。
那么,孩子不听话,揍一顿不会好,揍两顿也不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