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秀山县官庄镇,是我大学时代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第二站。2016年7月,我曾随文学与新闻学院国情社情观察团(市级重点团队)深入重庆市武隆县、白云乡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那是我第一次亲身经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这一志愿者服务项目。2017年7月,我有幸再次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新一年度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国情社情观察团,我依然是这个团队的一份子。
社会实践是一扇窗,隔着温室抚育与现实生活。我们在家庭和社会营建的蜜罐温床中长大,民生之艰辛、创业之辛苦,我们一概不知;对于乡村人民的生活和基层政府的工作,我们依然是一概不知。所以,我们便只能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完善自己的认知、发掘自身的价值、奉献自己的爱心。如果说第一次三下乡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劳作之辛苦,那么这一次,便是让我感悟了什么是自身的成长和价值。2017年7月2日-13日,为期十二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更加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官庄镇位于秀山县城北偏东7公里处,处在秀山县城乡结合部,东接平马、雅江、干川,溪口,南与中和镇、官舟接壤,北连龙池、妙泉。所辖的村委有官联、乜敖、张坝、望高、鸳鸯、毛坡、塘店、柏杨坨、新庄、雅都、红石、柏香、观音、大杉、地友、红岩洞等16个村(居),132个村民小组,共8985户,36548人,镇政府驻地在官联居委会。作为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副团长,我深知责任重大,除了要和指导老师协商具体的实践方案外,还要不断强化与官庄镇团委、办公室的相关负责领导交流沟通,从而统筹安排团队的具体实践项目。我将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和实践内容进行了初步归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①协助官庄镇开展扶贫攻坚工作自查与意见反馈;
②走访调研官庄镇特色民居、特色产业、人文历史、模范人物;
③了解官庄镇乃至秀山县的村居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④考察官庄镇的乡村旅游项目;
⑤结合专业,针对留守儿童开展暑期教育帮扶活动;
⑥宣传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⑦开展“我与党旗合个影”系列活动,对老党员、老一代革命家进行人物专访;
⑧筹办“书记讲座”,邀请官庄镇党委书记、村委书记等向志愿者分享经验;
⑨做好本次三下乡的归纳总结工作,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报道,弘扬正能量;
⑩撰写调研报告,完成三下乡风采展示。
十二天的实践、十二天的相处。15个人的团队,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积极上进,我们在这十二天里收获颇多,就我个人而言,即便灵感来极、文思泉涌,也不能将这感悟深切说明,只是感恩这一场相遇,感恩这一次实践,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奠基石,一步一步,让我有更多的经历和经验去面对成长着的自己。这十二天的收获,姑且提炼为看、听、访、问、学、感六个字。
一看,看基层工作责任之大
二听,听基层民众感恩国家
三访,访典型人物弘扬大爱
四问,问弱势群体所需所感
五学,学基层民众创新创业
六感,感和平盛世国泰民安
收获之一、看基层工作责任之大
官庄镇一共有村居委员会16个,36500余人,放眼全国,这也许并不是居民最多的一个乡镇。但基层工作无论人多人少,压力都一样的巨大,基层的政府干部们,每天都与山水为伴,山路崎岖,也依然要将政策和帮扶项目送到每一个需要的居民手中。农事,他们要过问;生活,他们要担心;纠纷,他们要解决;安稳,他们要保证;基础设施,他们要规建;民生民情,他们要掌握……不胜枚举。这十二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的每一次走访调研,都有对应的驻村干部与我们同行,从民众口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基层干部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据了解,村居干部平均一个月要到每一户农家走访5-7次,风雨无阻,嘘寒问暖。
收获之二,听基层民众感恩国家
实践团队到达秀山县官庄镇的时候,正值秀山县扶贫攻坚工作的收官时期,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着验收这几年来的扶贫攻坚工作成果,对扶贫攻坚对象进行回访和调查,了解脱贫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带去党和国家的问候。十六个村居委员会,每村每户都有驻村干部的足迹。我们协助调查走访了所有的村落,许多大山深处的住户,向我们深切述说着这些年来政府和国家给他们带来的关怀和支持,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基层的干部都充满感激。我们看到,无论住在哪里,入户的变道路都直接通向了家门口,一米多宽的水泥硬化路,是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崭新的木楼鳞次栉比,这些苗家特色的建筑都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固、重建。走访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一代又一代的老农,深陷的眼眶里热泪滚滚,这是他从未有过的幸福体验。
收获之三,访典型人物弘扬大爱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一大特色项目就是对当地的典型人物进行专访和调研。过程中,我们对秀山县最后一位民用渡口摆渡人、种植大户、抗美援朝老兵、农民教育家、老党员、基层党员干部等进行了专访,并形成具体的文档材料,进行适当的报道和宣传。专访过程中,摆渡老人杨再记的事迹最让人感动。杨再记,77岁,土家族,秀山县官庄镇毛坡村余粮组村民。与渡船相依为伴30年,乡亲们亲切地唤他“杨伯伯”,这个平凡无奇的名字,在这个小山村早已是家喻户晓。
梅江河,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却是暗流涌动,她滋养了毛坡村世世代代的土家人、苗家人,却也将余粮组的27户人家隔离在村庄的对岸。人来人往,只能靠唯一的渡船来回接送,这就是全寨子200多口人的生命线。而杨再记,就是这唯一的生命线上的最后一位摆渡人,我们早早出发,来到梅江河畔,寻觅这位真情摆渡人。
30年,引渡索换了8根,渡船换了3条,唯一没换的,是船头真情摆渡的杨伯伯。如果说这只是一种坚守,那,零收益的摆渡,就一定是他最美、最神圣的创举。
“这几十年,他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渡船上,也不收费用,家里面嘛,就我一个老婆婆慢慢打理嘛,他空了就搭把手,经常刚端着饭碗又放了去拉船。”杨伯伯的老伴儿向我们说,没有一丝抱怨,更多的,也是由衷的自豪。
余粮组现有居民100余人,逢年过节,会增加到250多人的出行需求,而这一切,全由老人一手撑起,但,他已经77岁了。当我们问及他是否打算把撑船工作交出去,他却表示不会,由于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这又是个细致的活路,没有合适的接班人,所以她自己还会继续“撑”下去。
11000余天的坚守,三十年如一日,他因此地而平凡,也因此事而伟大。他深爱着这个岗位,只要邻里乡亲有需要,他就一定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渡船上。他笑着对我们讲:“我和船,和梅江河,有感情嘛,七十几年了, 分不开嘛。国家现在有钱了,听说过几年政府要在这里修桥了,那个时候我就下岗了嘛……”。原来,这是秀山县最后一个民用渡口,等到桥梁建成的那一天,他和他的渡船终将告别这里的山山水水,他虽然笑着,却分明是那样的舍不得。
山水无尽,深情绵绵,一舟一水,一人一生,他是最美的“志愿者”,更是“大爱”的守护神。此时此刻,我们能做的,便是安安静静地传递这份真情,源自大山深处的中国情结,就让我们深情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收获之四,问弱势群体所需所感
走访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太多需要帮助和支持的人人事事,看到他们在政策的帮扶下越来越好的生活,我们由衷感到开心和自豪。美丽中国,我想,最美的就是我们的政策和人文关怀,真情在流露。我们对绝大多数的帮扶对象进行了回访,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深切感受到最真情的帮扶与最质朴的感激之情在这片热土上交融升腾。
收获之五,学基层民众创新创业
官庄镇的人民很富有创造力,专访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农业种植,还是当下发展的经济集约化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或是商品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官庄镇都走在同类乡镇的前列。对于基层民众的创新创业,官庄镇也是大力的支持和鼓励。我们了解到,这些创业成功的典范,也有过不止一次的失利,甚至血本无归,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选择迎难而上,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创业成功之后,不忘回报家乡,官庄镇的启航幼儿园为例,就是官庄镇本地农民在通过创新创业发展成功之后投资建设的国家一级水平幼儿园,在重庆市的幼儿园办学水平中名列前茅。这一路,有汗水有感恩,才终能成就一番真正的大事业。
收获之六,感和平盛世国泰民安
为期十余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快告一段落,在这十二天你的走访和调研过程中,我们穿插开展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考察和体验活动。只有亲眼看到最基层民众的生活状况,才会对国家的政策和未来充满无尽的希望和动力,他们眼中透出的感激与感动,便是我们此行所要寻觅的最美最真的一瞬间。三下乡的时间很短,但是带给我的感触却很多,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所有的感动与收获,都将成为我成长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必将好好珍惜,感恩这个和平的时代,感恩和平稳定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