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小家伙上楼,看到报箱里已经有报纸,于是我把小家伙放楼梯上自己去拿报纸。但是,小家伙说:“妈妈,我来拿”。于是我很愉快的把报纸放回去重新抱着已经在楼梯上爬了几个台阶的小娃。把他抱到离地面一米多高的报箱拿报纸。
如果换成以前画风可能是这样子的,“妈妈我要拿报纸”,“哎呀妈妈都拿来了,下次你来拿,好吗。”“不要不要,我要拿”,我没理他,牵着他的手就往上走,但是他就不肯,还把我往下拉。而我往上拉着他,他很不愿意并继续喊“我要拿我要拿”。于是我就抱起了他往楼上走,他声嘶力竭,我怒气冲冲。而且我还会想:这孩子怎么这个样子?脾气怎么那么倔呢?不就是拿张报纸吗(对呀,不就是拿张报纸吗?为什么我也这么倔)其实,如果返回来把报纸放回去,让他拿的话,一切的结果将会不同。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说,有客人来了,他要去开门,但是行动迅速的你你已经打开了门,他嚎啕大哭:“我来开,我来开”,而且非得把门重新关上,再打开。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特没面子。比如穿鞋子,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穿鞋子慢,就替她来穿。但是她不乐意。要自己穿,有可能两只脚左右穿反了,有可能在那里穿鞋穿好久,你看不下去了,替他穿了,于是他又大哭大闹。你赶时间,但是,他不赶时间。于是大人和小孩子就会有一场战争发生。
碰到这样的事情你可能会很生气,甚至会发怒,会觉得孩子脾气不好,其实是你错了。孩子已经到了秩序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出现秩序敏感期,在这个时期里,小孩子做事情再也不是随随便便,而是非常有秩序感,有点像成人的强迫症。一旦他们所熟悉的秩序被打破,他们就会感到烦躁不安,以至于大哭大闹,在成人看来很不可理喻。
孙瑞雪在他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曾说过: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但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是首要的,所要做的就是:一是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是,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发生的事实。
秩序感是宝宝美好的品德,对以后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家长应尽量满足孩子的秩序感,当无法满足时,应通过拥抱、讲道理等温和的方式去说服宝宝,而不是蛮横的拒绝。
保持你的耐心吧,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