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怀祖
春风送暖,清明又至。
一直都觉得,二十四节气的每个名字都特别好听,有古典韵味,又有意境,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古代社会,原本原始又辛苦的农耕生活,因为有了这些节气,变得有所期待,生活也变得雅致起来。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一直喜欢“清明”二字,虽是悲伤的日子,但读起来清新,没有沉闷之感。
《岁时百问》里对清明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在这一天,草木初萌,天地明净,一片生机盎然。在万物更新的日子,放下手中的事情,去扫墓,踏清,郊游……让身体从一冬的沉睡中苏醒。
在清明,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若有遗忘,接下来的一年祖先都不会庇佑,诸事不顺。
有人说,清明祭祖,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
确实。有烟火处,便有血脉传承。一个人无论富有还是清寒,无论走向何方,飞得多远,到了这一天,都要拜祭祖先。
没有他们,就没有后代的枝繁叶茂。没有他们,你就不会明白“从何而来,向何处去”这句话。
通过寄托哀思,也更明白了肩上的责任。爱国爱家,清洁清净,明事明礼。
因此,清明节,又何偿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感恩节,它教会我们怎么做人,学会感恩。
在这一天去扫墓,会让人大彻大悟,心如止水。
小时候不懂事,觉得扫墓并不是一件悲伤的事。那时的逝者,都是奶奶的长辈,站在碑前,不知道碑后的人,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我与他素未谋面,也未能感知他生前的快乐与死前的痛苦,小脑袋里充斥着踏青折柳的快乐,就像丰子恺在文章里描述的那样: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
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而今清明,再去扫墓,逝去的都是从小陪我长大的外公外婆,悲伤之情难以言表。那种血脉亲情,即使天人永隔,也难以割舍与放下。
通过这一天,我似乎更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人啊,也许从一出生,就带着一个命题而来:向死而生。死,一直是一个避讳的话题,可这也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
我们无法避免死亡,所以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学会钝化痛苦,学会从细小的事情里寻找快乐,学会爱自己,爱家人。
持一颗淡泊之心,放下一切的执着。
好好生活,简单并快乐。
愿花飨逝者
去年春天,为疫情所困不能出门,被禁锢得烦闷又窒息,筋骨得不到舒展,浑身上下仿佛长满了菌丝,让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太压抑的环境,总让人心态崩溃,有摧枯拉朽之势。
生者被困,仍属幸运,在春暖花开时,依旧可以坐看云起。而那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牺牲的人,却再也看不到这一切。
生命是那样美好,又是那么脆弱,今朝相对的人,转眼就离开了。疫情麻木了知觉,只留人以求生的本能。那时那刻,赚钱养家,买车买房,已不再是讨论的话题。
生死悠关的时刻,人们只想活着。
而今阴霾消散,一切又恢复如初。昨日之事,仿佛从未发生过,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些曾在生命中的人,仿佛从未来过,各自还过着各自的生活。想来,这并非薄情,而是通过此疫,我们更明白了生存的意义,更懂得珍惜眼前人。
生命是那样脆弱,却又那样顽强,再嚣张的疫情,也挡不住春去春来,草木生发。大自然给你以暴风雨雪,也会还你一场花开。天道有轮回,生活有期待就有希望。
漫山遍野的鲜花,仿佛是为了讴歌生命而来。在阳光照耀的地方,开得更明媚。也许那些逝去的人,从未走远,以另外一种形式存于世间,陪伴着亲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天,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期望。无论过去经历什么,都已翻页,在生命轮回之际,愿花飨逝者,春暖斯人,愿明日更好。
愿春暖斯人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每个人从出生,都在走向终点。对于逝去的人,可以挂怀思念,可以失声恸哭,但无论这一天我们有多么悲伤,请不要忘记,还有很多的小美好,值得期待。
“有花有酒过清明。”用闲下来的时光,去看一场花开盛宴吧。看玉兰晶莹如玉,茕茕独立。看晚樱嫣红一片,颜色浓郁又流畅。看油菜遍地金黄,花香萦绕。原本空荡荡的心,会被花草填满和治愈。
再去逛逛古镇,喝一杯桃花酿或青梅酒,吃一吃清明的美食,尝一尝春天的味道,一切的烦恼都会缴械投降。
错过了去年的花开,今春的花似乎开得更艳,春风更暖,绿柳更妩媚。
天地万物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明朗可爱,一切都让人热泪盈眶,让失去信心的人找到精神寄托。
这是春天,请勿辜负。
作者:柳兮
苏州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阳光暖暖,流年珊珊》,全网上架。第二本书《愿你所得,皆为所期》即将全国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