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在北方也叫房坡。它曾经在我们北方农村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九十年代之前。虽然现在它没那么重要了,但我却不会忘记那些快乐的屋顶时光。
炎热的夏天,傍晚太阳落山了,屋里闷热,人们乘凉的最好去处就是,拿上一把蒲扇,带着一个床单或者一张凉席上房坡。
在中间稍高四周稍低(为了方便雨水流下去)的屋顶上,铺开床单,惬意的躺上去。凉风习习,月光轻柔地洒着银辉,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周围屋顶上人们的笑谈,一天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离得近的人家还相互跃过彼此的屋顶,凑到一起说笑,尤其是半不大的小子,不顾家长的呵斥跳来跳去。
没吃晚饭的干脆端着饭菜就上来了。一边吃一边聊天,东长西短的,说笑中把第二天的活儿就安排好了,或者做好了某项约定……很多事儿在屋顶就安排妥了。屋顶也是人们的一个好的交流场所。
那时谁家要是喊孩子回家,或者通知什么事儿,都爱上到屋顶上。骂街的也是,站在屋顶上,扯着嗓子一喊,半条街都能听见。那时听人在屋顶上吵架也是生活中常有的一个小插曲。
屋顶最大的作用是用来晒粮食。夏收秋收,人们把从地里打好的麦子玉米拔上屋顶晾晒。
粮食打回来了,人们站在屋顶上,长长的绳子前端,牢牢的挽着一个铁钩,他们用铁钩勾住空篮子(或桶),用绳子沿房檐把篮子顺下去,到地面时,下面的人就接住,把篮子装满,上面的人就开始往屋顶上一次次的拔……
这算是个比较重的体力活,下面的人经常会帮一把,托着篮子的底部到半空,直到够不着了才松手,这样使上面的人可以稍轻松点儿。夏收秋收时节总有一段这样紧张忙碌的日子。
粮食拔上屋顶后就是晾晒了。晴天摊满屋顶,阴天就堆起来用塑料单盖上。单子周围用砖和木锹之类的压住,以免塑料单被风掀跑。
摊摊晒晒的持续十天半个月的,常常遇到早上刚摊开,半晌就刮风下雨了,家里没人的话,人们得赶紧从地里往回跑,快速蹬着梯子上到房坡,七手八脚的忙着把粮食堆好,扫帚,木锹一起上……这些情景可是历历在目。
屋顶除了晒粮食,还可以晒干菜。比如煮好的豆角、测好的萝卜条撒满屋顶,晒干后就是冬天的备用菜,至今还怀念那个菜的味道。
屋顶上还是人们做家务活儿的地方。有时会在上面缝被子,也会在上面抿被子(做鞋用)……那时候上屋顶就是抬抬脚的事儿,蹬着梯子就上去了。你现在再上可就不容易了,有的人家里恐怕连张梯子都没有了。
屋顶似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没有退出我们这代人的记忆,我怀念那屋顶时光……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