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浮云,2020年2月6日
小时候对语文比较感兴趣,严格来说,是故事、小说之类的。所以,每当老师叫同学们读课本的时候,如果这篇课文是个小故事,写的越热闹,我站起来抢读的可能性就越高。当然,更应该说的是,碰到了好的老师,因循诱导着让我们沉浸在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里。
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对语境和语序的说明。比如说,“小样儿”,如果是我们正在讨论看不上的第三方,“小样儿”必然充满着嘲讽;如果是跟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说,“小样儿”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调侃。再比如说,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你说了“你看看”和“对不起”两句话,先说和后说效果都不同,如果我们先强调说“对不起”,“你看看”自然也就带了一些歉意在里面;如果先说“你看看”,估计等不到你说“对不起”,对方就怒了,“看什么看,踩别人脚,你还有理了?!”,说不定还会打起来。
年前,因为孩子喜欢吃蘑菇的原因,老婆花大价钱买了点山货,放到了现在,终于今天晚上想起来,所以炒了吃。买的不多,先紧着孩子吃,结果孩子一尝说,这是啥味儿呀,你们吃吧。老婆一愣,劝了半天,孩子还是不吃,于是说,老公你吃了吧。稍等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真让我心疼。拿起筷子的我便接过话茬,可不,让这个臭男人吃可真心疼……
“老公你吃了吧”和“真让我心疼”这两句话,让全家笑了老半天,知道老婆的意思是,心疼当初花的钱多,可放在现实的语境里,就貌似多了针对性。如果两句话调换下次序,在劝孩子吃的时候先说,比如你要不吃的话,真让我心疼,然后孩子不吃,再给我吃,体会就不一样了,当然也就没了幽默的效果。
其实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今天发生的事是一个比较开心的事儿,但如果在外遇到计较的人呢,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细细品味之中,觉得很有意思,遂记录下来,同时,感慨一下小时候老师的教育是多么的关键。希望老师健康平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