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里十二点杨先生跟我探讨有关老人之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们是典型的421家庭,两家父母也都是通情达理,虽然他们也养育过儿女,但都尽量按照我们的教育理念帮忙抚养孙儿。对此我很是欣慰,在这一点上省不少心。相比起母乳室里大家倾诉各家老人带孩子的苦水,我们家老人可以算是很不错了。
杨先生对此有些更深层次的担忧,担心在家中陪伴孩子最多时间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会有着自己固定模式的思维逻辑和价值观,进而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觉得他对孩子赋予了太多的期望,虽说他总是说让孩子幸福快乐就好,但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想让孩子有更高的目标。比如说,跨越阶层。
我却不这样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果想跨越阶层就必然会付出更多的代价。这就需要看如何取舍了。我有两个朋友,都在美国定居生子,朋友A是北京人,父母都是北京大企业高管,家境十分富裕。朋友B是湖北人,父母是平常的职工家庭,家境平平。朋友B与我们相比可以说是跨越了两个阶层(京籍,美籍)。但是她的付出也是更多的,其一她需要付出比A更多的精力来获取这一切,这其中包括健康,其二就是与家人两地分隔,思念亲人的心情重之又重,然而又因为经济问题无法常与家人团聚。而A走到这一步看上去就要轻松容易的多,A的家庭的财务状况较好,父母时常飞到美国与他们团聚,她们回国也是可以有很长的时间,心理上的牵挂就会少一些。而且父母阅历多,也不再需要太过依靠子女。
所以说如果说让我出国我可能不会选择,因为我的父母还在国内,她们不可能适应得了国外的生活,而且还需要我来养老。而如果以后我的女儿出了国,情况就不一样了,我和杨先生肯定美颠美颠的就去了,因为对于我们来说,经历已经与我们的父母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