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李镇西老师的《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与反思,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声情并茂的范读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氛围
朗读应该贯穿于现代教学的始终。授课时,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可先让学生略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教师再范读,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语音高低,语调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李老师上课时先让学生试读,再让学生比较《沁园春.雪》与《再别康桥》朗读的不同语气语调。并通过徐志摩的相关资料链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徐志摩,了解康桥和他对康桥的情感,还范读了《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这样,充分的背景链接及抑扬顿挫的范读不仅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再通过老师点拨引导学生们很轻松的读出了句读,读出了感情,还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没有收获,没有长进呢?
二、课堂的精彩展现来自于深厚的文学积淀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承担起引领学生拓宽阅读范围,提高阅读兴趣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就应为学生之先,广泛涉猎,遍览群书。只有知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上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而不至于捉襟见肘。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吸引学生。
李老师的课堂,每一环节的展示,每一次的点拨,都离不开他丰富的文学积淀。当有学生指出“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的“似”应该读成卷舌音时,李老师顺势举例,如果这个字作动词用的时候,应该读平舌音。如“青春似火”,就应该读平舌音。
当学生读第一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轻轻地”,并反问“为什么他要走的轻轻的?”结合前面的背景链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诗人“很留恋这里,不忍心离去。”像这样的点拨引导,没有丰富的文学积淀是无法完成的。
三、广泛而贴切的举例增加了语文课堂的宽度和深度
李老师的课堂除了相关的背景链接资料以外,还提到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让学生了解到与徐志摩有感情纠葛的三位才女,林徽因、陆小曼和张幼仪。因介绍诗人而要求学生预习的《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因情感的引导而范读了《我所知道的康桥》;因区分朗读的语气语调及渗透意象而举的例子《沁园春.雪》、《赞美》;因押韵而举到的《就是那一只蟋蟀》;拓展介绍徐志摩的小诗《沙扬娜拉》。这样广泛而且贴切的举例,不仅拓宽了课堂的宽度,而且延伸了课堂的深度,的确让我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