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听说中国曾出过一位叫冯道的牛人,生在乱世。也就是钱穆老先生说的那个“中国自古以来最无耻的时代”,却接连遍历五朝十帝,——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契丹的唐庄宗,唐明宗,唐闵帝,唐末帝,晋高祖,晋出帝,汉高祖,汉隐帝,周太祖,周世宗和辽太祖。不过最厉害的是这位先生并非因为高寿而牛,称奇的他每朝每帝都官至首相级别的要职,而且干的蛮好,深受百姓好评。终七十三,与孔圣人同岁。在其自传《长乐老叙》中自言: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因此冯老死后在当时留下了口碑:“道即卒,时人皆共称叹!”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牛人,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的时候文人骚客们却不忘参他一本——一个人怎能出仕这么多的朝代呢!简直“可谓无廉耻者矣”甚至有人动用了类比的方法来说明冯老儿的不知廉耻:“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于是,到了王夫之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义愤填膺,勃然大怒:“道之恶浮于纣,祸烈于跅!”谁都知道,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你这冯道,竟然出仕五朝,简直比商纣和盗跅更加令人不齿。
千年后再翻阅这些典籍的时候,有时候不自觉就扑嗤一笑。想象着那些文人当时奋笔疾书的神态,一定是对冯道深恶痛绝,心里咒骂着不知羞耻为何的先人。又想象着他们谈论着国道政事的时候得得意神情,双手叉在衣袖里,简单草率又不负责的规划着世人的道德情操,然后拿出用了千年的儒家所谓“正统纲常伦理”的尺子去丈量每一个人,死的,活的。最后,得出结论,到处宣扬自己的发现……不过是不是因为巧合,每个朝代都有这样那样针对文人们的惨案。而我们的冯道老先生,却捻着胡须,悠然自得过这自己的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舒适生活,偶尔当个慈善家,施与那些走投无路的穷学究们。
既然冯老所做所为为人不齿,那总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来应对当时的情况吧。“以史为镜”,首先还是让我们先看看那群整天针砭时弊的文人们为我们敬爱的冯老开的药方如何?按照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标准,共有三种方案供冯老选择:
一、归隐派。
忠臣不事二主,既然皇帝老儿走了,咱也不干了,找个优美的,有山有水的地方过上一辈子,岂不舒服的很?不过有一件事情却不可不说:这个世界上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不管是现在,就是一千年前照样也是如此。因此,没有几个人可以象有些人过那样“草盛豆苗稀”的生活。为什么陶兄不为那五斗米而折腰?因为他根本就不需要那几斗米。这就好像是你给一个百万富翁10元钱,说:老兄,帮我买只冰棒,剩下的给你小费。而我们的冯兄并不见得也和陶兄一样有钱,也就不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
二、自损派
行,冯兄不是没有钱吗?可以啊。那咱就当个九品芝麻绿豆大的小官,既可以养家糊口,又可以浑浑噩噩不为新主子卖命。真是一举两得,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好办法!不过,仔细想想,过于理想主义了吧!前朝是国家总理级别的,改朝换代成了乡长级别的,翻翻中国五千年大历史,好像还没有这样的先例。故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所谓“邦有道则先,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只是一个崇高而远大的政治理想。
三、见血派
这种办法才是真正的中国有骨气的士大夫的选择!大致的办法是:皇帝老儿被杀或者被赶下台的话,为了表达我们为臣的高尚道德情操,君既亡,臣也不活了。于是乎,每当朝代更替,便有数万计的死忠大臣集体自杀。然后那些看热闹的文人们从衣袖里取出皱巴巴的半页纸,蘸着未干的鲜血记下:赞!顶!此乃忠义之举,乃吾国之国魂也!不过我们的冯道兄可就要惨了,五马车裂都不够,得需要十匹马——他可是仕奉过十位皇帝啊。如果真的要这样,五代十国时候的中国就是最原始的地狱了,那些大臣们三年两头的集体自杀——谁叫我们的主子太差了,龙凳子还没有坐热就被赶下去了。
所以说,在中国,尤其是古代的中国当官真是不容易。不过我们的主角冯兄却满有意思。他在自己的自传中还不忘添上一笔,表达自己的遗憾: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官历职,何以答乾坤之施?由此可见,冯道却是一位牛人,以至于换了那么多的朝代,其中也不乏杀人恶魔或者政治白痴型的主子,他也能应付自如,高官终老。不过反而观之那些文人骚客们,满口的仁义道德,出世入世,整天一副不屑的表情,谁也瞧不起,却没有几个能够快快乐乐的活到73的。“自唐宋以来,群雄力争,帝王兴废,远者十余年,近者三四年,虽有忠智,将若之何?”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生逢乱世,本已不幸,用什么去证明自己?假若还用那些本身早都被统治者丢弃的道德标准去约束自己,那可真的是太不明智了。而历数各朝各代,那些文人都是喜欢空谈道德,也成了大大的毛病,以至于常常要惹上杀头的大祸……
因此,看看我们的冯兄的处世经验,在那个中国最无耻的时代中,什么才是最幸福的?我想,还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毕竟自己过得比他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