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大众场合,是批评学生的。
还不留情面,还沾沾自喜。升旗仪式,学生站不,就揪出来,让他旁逸斜出,丢丑。年级集会,小声嘀咕,径直走上前去,用手势制止。学校运动会,有的学生大声喧哗,我干脆呵斥:“你这是干啥,把班级的脸丢光了。”自然,孩子会在这些批评呵斥之下,灰头垢面,也乖乖地听话了、守纪了。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是对的——这种棒喝式的方法,见效快。
当然不会次次灵验,也会遇到刺头。有一次,我就遇到了。学校运动会,同学们都团团围坐,在一旁观战。同学们多数都遵守秩序,认真观看,加油鼓掌。而他,却不是,将凳子搬到了观众席的最前面,脱离班级,坐了下来。我找到他,用手势提醒他——赶紧回去,坐回到自己的班级。他看到后,也没有说话,搬起板凳,回到了班级自己的位置上。可是没等三分钟,他又跑到了观众席的前面,这次,还手舞足蹈,大声吆喝,引得不少的学生,都把目光投向了他。
这下,我火了,冲到他面前,大声呵斥起来:“你是怎么了?说一遍不听,变本加厉的!”他正在兴头上,我的话无疑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浇熄了他的热情,也把他的无名火浇了上来。“后面看不到,我就不能到前面看了,你这班主任,也太古板了!”他干脆和我叫板起来。我还真没遇到这样不尊重老师的孩子,一时火冒三丈,直接将他拉了出来,在大众广听之下,对他训斥起来。
刺头的确是刺头,我的训斥,竟然丝毫没有起到作用。后来,他“哇哇”地哭了,干脆没有观看运动会,独自一个人,跑回了教室。看着刺头远去的背影,我内心五味杂陈,也不禁为自己刚刚的所作所为反思起来——刺头固然不对,但是,我难道就没有错么?作为一个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我在众目睽睽下,大声呵斥他、批评他,这不是撕掉他的自尊么?他与我对着干,和我顶嘴,可能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想保护自己的自尊。而我却步步紧逼,让孩子无路可退,这是我自己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啊!
我紧跟他的步伐,也赶到了教室。刺头正在教室里伤心地哭着,我没有说话,拿了一张纸巾,递给了他。他停止了哭泣,抽噎着,看着我。“老师的确有些过了,不应该在大众场合批评你。”他有些吃惊,接着有些不好意思,低下了头。“老师,本来就是我错了。只不过,我受不了您在那么多同学面前批评我,所以……”果然,与我猜测的一样——他其实知道自己错了,只不过,因为我的处理方法不对,让他难以接受!
批评孩子,是一位班主任或者老师无法避免的,但是怎样批评,在什么地方批评,掌握批评的契机,的确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一生都该研究的课题。首先,批评是带着爱的,这是批评的基础。批评如何说出口,应该选择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机,所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批评可以延后说,待自己冷静,学生情绪平息,效果比当时好;批评单独说,肯定比在大众场合好。批评的方式也是一门艺术和学问,批评的话语可以化为春风拂面,暖人心田,拉家常,谈心,学生听起来,受用、入心;批评对事不对人,讲道理,摆事实,字字入理,学生才豁然开朗、幡然醒悟;批评有时也可正话反说,旁敲侧击,幽默诙谐,让学生在在频频笑语中,明道理,通情绪。批评不同的孩子,也应该选择不同的方式——内向的人,一个眼神、一次提醒,就是批评;皮糙肉厚、内心强大的,可以响鼓重槌;屡教不改的,可以迂回婉转,批评和表扬并用。
大众场合批评刺头的经历,让我吃了一堑,也长了一智。以后,刺头犯错,我再也没有当着大家的面去批评他了,而他,也慢慢地,头上的“刺”渐渐地消失了,成了“圆头”。不仅如此,在学校的集会、活动、比赛、庆典上,我都没有批评过孩子,规矩事前立,有事会后讲。嘿,没想,班级孩子的表现却比我当众批评同学的效果好多了。
不当众批评学生,只是批评的学问、技巧中的一个而已,看来,这班主任工作艺术,是活到老,学到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