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从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这是清代诗人江逢辰诗句,夸赞自苏轼被贬惠州,天下没人再敢小看惠州了。
早春二月来到广东惠州,住在西湖边,追寻苏轼的足迹。
惠州西湖现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最早是西枝江古河道,后逐渐转化成湖,东汉时还是荒野之地,东晋时在湖边建了寺院。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时任惠州太守治理这片水域,筑堤截水、养鱼灌田,使人民生活富足,人们便把此湖称为“丰湖”。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后来写下“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的诗句,此后,人们就把此湖称为西湖。


苏轼初到惠州,就被当地人的热情惊到了,他把当时的感受写进《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里:
仿佛曾游岂梦中,
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
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
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
会有幽人客寓公。
“新丰”指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后,为了让老父亲高兴,便复制老家的街道、房屋,建了一座新丰宫,把父亲的朋友们都迎来,简直就是把老家搬了过来。苏轼借这个典故,表达虽然第一次到惠州,但这里的景物都似曾相识,有种亲切感。
苏轼名满天下,即便在偏僻的惠州,他的大名也如雷贯耳。听闻苏轼被贬来,父老乡亲结伴相迎,大家都很吃惊,不知为了何事被贬。感动之余,苏轼自比苏武、管宁,要入乡随俗,在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长居。
苏轼在惠州不满三年,但修桥筑堤,干了不少利民之事,其中就有堤坝和西新桥。后人为纪念苏轼,将堤坝取名为苏堤。西湖周边逍遥堂、合江楼、东新桥、西新桥、苏堤、孤山、泗洲塔、元妙观……都留下他的足迹。



我们的第一站是西山上的泗州塔。
泗洲塔是西湖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唐中宗年间。苏轼谪居惠州时写下名篇:
一更山吐月,
玉塔卧微澜。
正似西湖上,
涌金门外看。
冰轮横海阔,
香雾入楼寒。
停鞭且莫上,
照我一杯残。
(《江月》五首之一)
这首诗赞美的就是西湖和泗州塔。
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84年),塔毁,明万历46年(1618年)重建,就是眼前这座宝塔。
这是一座八角柱体的七层砖砌建筑,塔高37.37米,可以循梯上塔。



西湖中有多个小岛,其中坐落在西湖北边的芳华洲最值得一游。
小洲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北面有拱桥与陆地相连。洲上绿荫浓密,遍植梨树、乌桕、池杉、水杉,逍遥堂隐于茂林修竹之间。




苏轼在惠州时常到芳华洲寻幽访友,在逍遥堂留下“幽寻本无事,独往意自长,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 ”的诗句。现在洲上的逍遥堂是1985年重建的。


离芳华洲不远的元妙观也是苏轼常去的地方,他与元妙观的道士饮酒赋诗,写下不少诗词。
元妙观在西湖之平湖北岸,始建于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初名天庆观,后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名,至元代重修后称元妙观。元妙观多次遭受破坏,1942年被焚烧,到1950年时仅剩山门和左偏殿,并留有玉皇等神像多尊,但香火未断。后经“那十年”,元妙观再遭劫难,塑像被捣毁,历代遗留的名人石碑、木刻、明代铁钟等文物荡然无存。近年来,先后修复和重建了左偏殿、玉皇殿、三清大殿和六十甲子殿、三元殿、北帝殿、观音殿等附属建筑。





沿着苏堤前行就是孤山。北宋时山上有栖禅寺(抗战时毁于战火),苏轼是常客,曾作诗《残腊独出二首》,其二曰:
江边有微行,
诘曲背城市。
平湖春草合,
步到栖禅寺。
堂空不见人,
老稚掩关睡。
所营在一食,
食已宁复事。
客来岂无得,
施子净扫地。
风松独不静,
送我作鼓吹。
孤山脚下的东坡园集中了苏轼在惠州西湖最重要的遗迹,包括朝云墓、六如亭等,还有今人修建的东坡纪念馆。




苏轼有一首很有名的词 《西江月·梅花》,就写于西湖孤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轼被贬惠州,侍妾王朝云朝夕相伴。她因水土不服生病,两年后去世。这首词是为悼念王朝云而作。
上阕写惠州梅花因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虽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惧瘴气。海仙闻听梅花之美,常派使者来花丛中探望,而这个使者却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
下阕写岭南梅花的特点:天然洁白,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花叶四周皆红,即使花已谢(洗妆),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然而,这么美丽的梅花,对苏轼来说已然是追忆了,高尚情操已随晓云而成空无。“梨花”,即“梨花云”,承前“晓云”而来,而晓与朝叠韵同义,“晓云”即代指王朝云。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借咏梅抒发哀伤之情。词中所写的惠州梅花,在苏轼看来,就是王朝云的姿容和人品的化身。
苏轼暮年最心爱的女子离他而去,从此他的爱情也随之一去不返。这种情感言于诗词,让这首词空灵蕴藉却又一往情深。明代杨慎在《词品》里说:“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
王朝云本是西湖歌女,天生丽质,能歌善舞,和苏轼聊得来,算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离杭州赴山东密州任职前,收她为侍女,后来又纳为妾。
苏轼曾感念王朝云“一生辛苦,万里追随”。如今,相伴20年的红颜知己离去,苏轼不胜哀伤。他亲撰墓志铭,还写下《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悼朝云》等诗词寄托哀思。
朝云墓在孤山东麓,已有900多年历史,墓碑上书“苏文忠公侍妾王氏朝云之墓”,墓前有石雕墙,一通石刻上刻苏轼撰写的“王朝云墓志铭”。
离墓不远,有栖禅寺的僧人为纪念王朝云修建的六如亭。但眼前的六如亭已非当年建筑,而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建的。



苏轼在惠州不足三年,创作了587篇诗词文章,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食荔枝》了: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读这首诗,可见苏轼的豁达。
但实际上,苏轼在惠州心情挺压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朝云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他有一首词《临江仙·惠州改前韵》,伤春惜时,伤感人生: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这首词借惜春伤春,调侃自己因闲置而无所事事,再无须“贪忙”、“追游”。满眼春色将去,忧愁从中而来。他处境不佳,又青春不再,心境难免凄凉,已病魔缠身的王朝云“斜倚”而立,留恋着“合江楼”外的水光山色,哪怕山色中含着愁。
苏轼在贬所心情压抑,王朝云又因水土不服而重病,看春花渐落,他的伤感也正常。
词里提到的合江楼,也是惠州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东江与西枝江汇合处的合江楼不在西湖边上,但离西湖很近 ,这是苏轼贬惠州首居之所。
宋代的合江楼本是皇华馆(朝廷官员来惠州巡视时的临时居住、办公之所)里的一座江楼。作为贬官,苏轼没资格住进合江楼,但惠州太守詹范是苏轼的粉丝,便安排苏轼在此暂住。
苏轼有诗《寓居合江楼》,心情很畅快:
海山葱茏气佳哉,
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
肯为苏子浮江来。
苏轼虽仕途多艰却乐观豁达,但一个人即使乐观,也不可能时时都乐观,感物伤情也是常有的。
绍圣三年暮春,61岁的苏轼宴饮詹范,伤感之余,写下了这首《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就在这年夏天,王朝云病故。第二年,苏轼再贬海南儋州。
合江楼为2006年重建,九层重檐攒尖顶造型,高48.77米。

苏轼在惠州的遗迹众多,限于时间无法都去,但徜徉在西湖边沉醉于美景,读苏公诗词文章,仰望千年前的圣贤,亦知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