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阵雨与鱼
自“貂啊,来生千万不要去东北”后,它的评论区里就出现了很多意思的回复,其中一个就是:“鸭啊,来生千万不要去武汉“。
虽说调侃意味颇重,但还是能看出来他们对当地的独特性。
以至于提起久久、九九就能想起武汉,提起烤鸭就能想起北京和上海。
讲真,大晚上说吃,有点不地道。
我和夹心最喜欢城隍庙十字路口偏西处那家绝味九九。
不知是不是先入为主了,自那之后,看到所有“绝味久久、绝味久九“的店都像是冒牌。
吃到的不同于那家的鸭脖都觉得不正宗。
大概这就是曾经九九难为鸭脖吧。
味道,是可以记很久的。
第一次吃九九鸭脖的时候,肉一点不肥,没有多余,只能用一句话形容:不肥不瘦。
盐渍和花椒夺人味蕾,尝一次就能久久留香。
后来和夹心一起上大学,又开始偏爱起小南门的绝味久久。
因为这家的味道特别像小城城隍庙的那家,肉稍肥,但麻足。
我们常做的,就是晚上约个饭,去吃幸福园的麻辣拌、面食园的白菜包或者操场旁边那家的龙须面,那味道叫一个好啊。
吃得惬意了,就晃荡到小南门,钻进店里要十块钱的藕片和十块钱的鸭脖,暮色四合,总是会有凉风。
走过水房,会顺手买一个甜筒。她一边嚷嚷着胃会不舒服,一边又和我一起大快朵颐。
果然,身体比嘴巴更诚实。
我们一定要在夏夜的操场呆到发凉,有点小颤才会各自回去。
那时候,嘴里还是麻的,还是会回味方才鸭脖的味道。
那时候,是最惬意的时候了。
后来,夹心和我两城相隔,我再也没去买过鸭脖,嫌远。
回小城再约的时候,总吃的那家绝味九九已经不在了。
在不远处,又开了一家,标牌是“绝味九九“。
兴奋买来吃,发现味道和之前的不一样了,麻归麻,肉却肥了。
想张口问是不是原来那家鸭脖店,怎么变了味道。
又怕说是,味道却不同。
我假装吃着口味一样的鸭脖,依旧和夹心穿梭在我们十几岁便认识的街道。
只是,此后,我再也没去那里买过鸭脖。
它大概,是真的绝味了。
绝味
图片源自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