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死亡教育”的思考,其中有与之前的我的观点相出入的地方,并且最终说服了我,所以将此记录下来,以供后续批判性思考。
年代更迭,观念创新,认知需要过程,社会进步需要时间。琼瑶在生前预嘱中写到:“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
一:安宁疗护与安乐死。
从前看安乐死的一些视频,更多的想法是病人的解脱,赞同这种做法,但是在国内不论从伦理还是宗教,或者科学上来说都推行困难。
那么先从二者区别来说,安宁疗护不从医学角度加速或者减缓生命进程,安乐死是运用医疗手段加速死亡。二者相同的前提都是必须尊崇病人的自身愿望且被两位以上专家医生判断现代医学不可治愈。安乐死和自杀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安乐死不是自杀,他仍然对这世界热爱,他可以很从容的向世界告别,是在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
有人说,人的自然死亡被埋没了,大部分死亡是医学造成的,而安宁疗护,是在自然死亡中干预症状,减少痛苦。其实,我更想把安宁疗护和安乐死结合,称之为安宁死亡。在缓解痛苦中有尊严的死去,或者遵照生前预嘱,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潇洒离去。总之,要遵循自己的意愿。
二:生命的两端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牙齿,无法走路,不会说话,与此同时的是大人们的期待,喜悦,鲜花。快逝去的老人,没有牙齿,无法走路,说话艰难,人们往往是遗憾,眼泪,痛苦,或者还有负担。他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或死或生。
人们对待死亡,往往有三种态度:积极——平静——消极,说不准孰对孰错,但遵循本人的意愿以及现实医学条件所得的结果才更为科学。
死亡这个结局不可改变,而过程令人害怕,不论对逝者还是生者,为了尽孝道,人财两空?生前逝后的行为,究竟是对谁的安慰?我们应该如何直面死亡?生命的维持疗法会不会对临终患者所造成“延迟死亡”带来更大的灾害?
有人反对“死亡套餐(针对没有抢救价值的患者) ”即临终时的30min胸外按压,各种药物的抢救,理由是人一生的医疗资源在死亡之前的1个月会占到80%,这是在浪费医疗资源,我不太同意,这不仅是医疗文件的硬性要求,还是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安慰。
三:死亡倦怠
作为一个小医生,从第一次解剖课,看到一箱骨头会害怕,到第一次在临床上看到病人在眼前逝世,其中所带来的心灵冲击感,到开始有一点麻木,告诉自己这是自然界的正常规律。但,即使经历再多,也不可以失去共情的能力。这也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几年,几十年回头看,希望永远拥有共情、反思、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我自己的生死观应该是:遗嘱(包括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器官捐献——安然消失。
四:一些小常识
临终病人皮肤湿冷:X 加盖被子是加重负担。原因:病人处于脱水状态,血液循环差,一点压力会放大化。
临终吸氧:X 病人已经失去利用氧气的能力,打开窗户或者小风扇,留出空间,或者使用麻醉剂,帮助病人舒适离去。
临终饮水和进食:X 病人不会感到饥饿,代谢降低,进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甚至出现呕吐、窒息等情况,所以禁食禁水。
采用脱水疗法:√ 应该减少输液,输液会导致水肿,恶心,而脱水疗法所产生的酮体积累,会产生类吗啡的作用,欣快感会抵消痛苦感。
死亡吼啸声:吸痰 X ,正确做法是头枕高,侧身躺。
最后消失的听觉:家属应避免说患者不喜欢听的话,而应告慰,宽心,或者有宗教信仰的应超度、祷告。
对家属:节哀顺变,告诉其还有家庭的责任 X 可能当时的家属忍住了眼泪,但情感的压抑会让他更加不易回归现实,正确的做法是:拥抱或者握手,告诉他,我一直在你身边,有需要会帮助。
写在最后: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与其痛苦和没有尊严的活着,我选择尽快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