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中考只剩下7天的时间,小朋友们马上就要在依依惜别中奔赴那一决高下的考场。最近几次模考的试卷中,猛然发现关于自我提升部分的话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比如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为实现目标而制定计划,又比如如何去解决一个问题。所有这些中高考的命题指向都已然与职场的热门话题相挂钩起来。
我担忧孩子们的考试成绩,却更忧虑没有实战经验,只能做到纸上谈兵的孩子们,如何通过薄薄的一纸试卷就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毕竟,学习是随时随地发生且终生持续的东西,如果没有很好的思维习惯和优秀的能力,就算有幸过了中考这道坎儿,又如何走过高考,走向社会?
我眼中的小朋友们
01 记忆=哇哇大声读?
(早读)
早上走进教室的时候,有一些非常识眼色的小朋友马上拿起书,摇头晃脑地开始背。我心里想:不错,有激情。半个小时过去了,等我下去过道巡视的时候,那个激情澎湃,声音最洪亮的小朋友竟然还停留在第一项任务上,且检查结果也不尽人意。而这项复习单词的任务仅仅只需花七八分钟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有激情,有欲望想要记住知识的孩子需要花那么长时间,还记不住呢?这也是在英语学科上家长和孩子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老师,我记不住,怎么办?
是这个孩子记忆力有问题吗?并不是。回到记忆的本质:所有新知识的记忆和学习,都需要旧知识的预测和搭建与新知识的联系。所以如果我们在学习和记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动用自己的旧知识,对新的东西做预测,以及搭建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新知识的留存率就会很低。这就是为什么学习越差的孩子,记忆力也越差。因为大脑中本有的知识存储量就太少,那么就大大降低了新旧知识联系的可能。
所以,想要提升记忆力,一要多记,增加知识存储量;二要不断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慢慢形成庞大的知识网络体系。
02 老师的话等于圣旨?
上课前,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会儿要讲的试卷。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在上课铃声5分钟以后,仍然在那儿东翻西找满头大汗。
我走过去问:怎么了?
学生:老师,我的试卷找不到了。(试卷是前一天才刚发下去的)
我:那你找到的可能性大吗?
小朋友无奈的摇摇头。
我又问他:咱们这节课的目标是啥呢?
小朋友:将卷子上的错题弄懂听会。
我:那你在我已经开讲的时候一直翻试卷能达成目标吗?
听完这句话,小朋友停止了手上的动作,默默把头凑向了同桌的试卷。
这件事情反映的是什么?小朋友不清楚执行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他只知道我要把这项任务执行完,所以才有了不听讲而到哪儿而翻试卷的行为。由此看出,我们的小朋友对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需加以不断的训练,才能知道他做一件事情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接下来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此目的展开。符合,就去做';不符合,就pass掉。
这些小朋友们有时傻的可爱,有时让你气到无奈。只想说,如果考试真的是以实用为导向的,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去培养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