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讲座,记住一句话:学前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知道了什么?而是让孩子做了什么?
我想起来我们的班本化课程“娃袜哇”“值日生”中,让孩子知道袜子怎么穿、值日生要做那些事,这些属于技能或知识的东西很简单,教给孩子就能完成,因为孩子有天生的“记忆理解应用”的思维能力,但这仅是低等思维,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这样的灌输,那么“分析评估创造”这些高等思维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和发展。
所以,我确幸,我们的课程改革,既班本化课程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讲座中提到教师要做好六个方面,可以引导幼儿在课程中思考,帮助幼儿高等思维得到发展。1.知道和思考不同2.技能和学习品质哪个更需要。3.老师的作用与角色4.建构学习5建立质疑和相信的文化6.活动与体验的关系7.反思型讨论
1.知识不能代替思维,教育是让孩子学会思考,而不是快速找到答案。比如我们的生活小主人课程,直接教会孩子如何穿衣服、搬椅子、排排队等生活常识或技能很简单,只需示范、练习,幼儿就会形成经验记忆。但这些都不是孩子因自己思考得来的知识,所以孩子处于思维的低层次,长此以往的灌输下去孩子处于浅学习状态,发展水平就难以激发到更高层次。
2.五大学习品质:好奇心,灵活性,自我控制,执着,合作。在学习品质的养成中自然而然习得技能。技能目标不是唯一,更不是终点。也就是说我们进行活动价值判断的时候,目光应放长远一些,要看到活动背后可能隐藏的哪些学习品质可能被激发,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它最大化被激发而不是局限于“能不能”“会不会”“对不对”等具体的小目标。
3.教师的作用和角色。提供鹰架(单列)
4.建构学习。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传授给幼儿。社会建构主义,正好是传统教育的反面,从孩子开始。孩子从出生起就有自己的理论建构,比如:幼儿画出方苹果是为了防止苹果滚落,从现实看也许这是个常识性错误,但这是经过孩子自己思考而非别人告诉而得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高等次思维的学习活泼。所以以建构学习主张从孩子开始。由此我们想到保护孩子的奇思妙想是多么重要,孩子的理论自成一套,在成人眼里多么相悖的的道理,孩子却能“逻辑自洽”,成人不要急于否定而应在鼓励中为其探索真相提供鹰架。
5.怀疑是真理的影子。(例法国农场主几岁的调查)对与不对不重要,鼓励提出问题。
6.反思型讨论。(单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