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果教授曾说:
“只有磁场相合的人,才会相互识别、相互欣赏,成为知己好友。”
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力量。有的人即使朝夕相处,仍然有距离感;有的人哪怕初次见面,却仿佛相识多年。
所有关系看似偶然,实属必然。
磁场不合,终会分道扬镳;磁场相合,才会天长地久。
人生得一知己
宛若清风明月把酒当歌
余华和莫言的缘分始于文字,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了30多年。
当初他们参加文学论坛,被要求写一下自己写作的原由。余华写的是“不愿意做牙医,不想上班,想睡懒觉”;莫言则戏称:“想弄一双皮鞋但没有钱,写小说可以赚稿费。”总之,两个人没有一个承认热爱文学。
他俩不仅默契十足,还互相调侃。莫言说余华只会拔牙,把镇上能拔的牙都给拔了,只能写小说。当别人点评莫言文笔质朴时,余华打趣说“因为他识字不多”。
两个人都甘于寂寞埋头写作,没有太多朋友,实在无聊了就给对方打电话。虽然嘴上说着嫌弃,但从没吝啬过对彼此的肯定和赞许。
莫言曾在书中表白对余华的欣赏,还感慨:余华的书少他一半,但影响力多他一半;而余华在面对激烈的“诺奖第一人”之争时,不惜得罪一众作家同行,力挺莫言。他们有聊不完的话题,就算相对无言也能心意相通。
罗曼.罗兰说:
“在这世上,谁要是体会到友爱的心和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
有了志趣的吸引,两个人总能互相懂得,给对方支撑和力量。彼此相处就像一场博弈,有互动有反馈,时刻调动着兴奋的神经元。
他可以是个倾听者,也可以是个倾诉者;可以是个没心没肺的损友,也可以是个拔刀相助的侠客。
人生得一知己,宛若清风明月把酒当歌,甚至可以跨越年龄和身份的阻隔。
纵然隔着千山万水,也能殊途同归。
三观相同才能同频共振
能量对等才能走到一起
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曾做过一场实验:
他把一些互不相识的人邀请到一起,讨论颇具争议的话题,然后让每位参与者对其他人的好感度打分。结果表明,在讨论中观点一致的人,给对方的打分都很高。
也就是说,有共同见解的人,更容易认可对方,跟三观相同的人才能同频共振。
三观不同的人,好比两条平行线,无论怎样延展都无法汇集,越交流越有孤独感;而三观一致的人,能够朝着同一个方向,无需多言、不必解释。
人与人想要聊得来,首先要有相同的话题;但要聊得久,靠的是同等的认知能力。
思想在同一个维度上,才能久处不厌。
有人说:“真正对你好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出现几个。”尤其是愿意与你共担风雨的人,更是可遇不可求。
《人生之路》里的高加林就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女子——巧珍。
巧珍是高家村里长相最出色的姑娘,朴实聪慧,又勤劳肯干,提亲的人都快踏破了她家的门槛。但巧珍却迟迟没有点头。因为她心里,一直暗恋着高加林。
高加林在村里当民办教师时,有文化,有前程,对于巧珍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所以,哪怕再喜欢,巧珍也只敢远远地看着他,为他的成就而高兴。后来,高加林因教师被人顶替,变得郁郁寡欢,巧珍也经常会默默跟着他一起伤心流泪。
在高加林陷入自我怀疑时,巧珍又适时地出现,大胆向他告白,用爱和陪伴化解了他的苦闷。巧珍一直都知道,高加林有自己的抱负和才华,不会甘心当一辈子的农民。所以,哪怕要忍受分离的痛苦,她也依旧鼓励高加林去城里工作,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加林到县城里当了通讯干事,很少回家,她也会毫无怨言地帮忙照顾他的父母。即便如此,高加林还是变了心。他为了城里的黄亚萍,狠心地和巧珍分了手。
而巧珍在知道事情的原委后,虽然痛苦不堪,却从未骂过高加林负心薄情。她爱高加林,低到了尘埃里,也情愿在尘埃里再开出一朵花来。
等高家林在城里受尽挫折,才真正意识到了巧珍的好。只是这个时候,巧珍早已跟村里的马栓结了婚!
《大话西游》中有一句令无数人泪目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这世上许多人和事,摆在面前时,我们总是视而不见、爱答不理。等到曲终人散,事过境迁,才痛恨自己没有好好珍惜。
可是时间不可逆,后悔永远是这世上最无用的事情。等到失去了才想要去挽回,永远来不及。
写在最后
一个人的孤单,往往不是因为路途艰难,而是没有知音相伴。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要害怕独行,也不要将就迎合。
只要一路向前,总有一个与你相似的人正在努力走来,看懂你内心深处的天地。
在《人生》的扉页中,写着这样一句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在人生的岔路口,决定你往后方向的,是你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人生得一知己
宛若清风明月把酒当歌
纵然隔着千山万水
也能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