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章的故事,发生在上个周末。
周五晚,参加了一场《鼓励的力量》亲子沙龙分享会,这几年正面管教的课程发展的非常快,我在北京接触的很多朋友都是正面管教讲师,他们也和很多学校有合作,不少父母都参加过一些课程,我只知道这类课程体验互动式的环节非常多,不枯燥,不教条,留下的都是切身感受,这和西方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国内越来越多的课程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更加的开放多元,允许不同个体、不同声音的互相碰撞,这种课堂方式和延伸出来的教育方式,对于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这代父母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本有意也去跟随美国讲师学习下,体验此类课程的优势,但考虑到万变不离其宗,既然自己有所领悟,也越来越能看清这些不同方式方法的核心都是一样的,那就跟随自己的节奏,随缘而动,先把自己学到的内化输出。
《鼓励的力量》
接到朋友的邀请,欣然前往,课程讲的非常棒,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共同营造的场能特别高,一群敞开、如实表达自己的父母交流、体验、学习着“鼓励的力量”,虽然孩子年龄有着6岁-26岁的跨度,但大家有着奇特的同频,我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这些父母表面上是为了孩子,为了亲子关系来学习,实际上是内在自我成长的一股动力,虽然有些人并没有察觉。所有的教育、所有的课堂,一旦突破形式、方式、内容,回归到开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智慧这一层面,这样的教育课堂就超越了表象,走在一条正确的方向上,这样的教育课堂怎么上都上不坏。
课堂上最后分享了四种鼓励方式“1、启发式鼓励(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做到的?现在有没有什么其他想法?)2、描述式鼓励(我注意到你主动收拾好了玩具,这就是自觉)3、感谢式鼓励(你按时完成作业了,很感谢你遵守我们的约定)4、授权式鼓励(我对你有信心,我相信你的判断)”,在这之后是两个人互动去运用这些鼓励方式的环节。我和身边一位姐姐开始了:我刚开始有些蒙,是要设计场景吗?没有场景直接就用吗?可是无从下手啊,转念,不如就从我们真实的场景开始。(下面就用我和姐姐两个昵称还原下场景)
我:“对于这场沙龙你感觉怎么样?”
姐姐:“挺好啊!”(恩,这就是90%以上的人回答问题的方式。要启发出来更深层的)
我:“能不能具体谈谈好在哪里?或者说有哪些地方你觉得好,说的再具体些?”
姐姐:“…………”(我实在记不起来当时那位姐姐说的啥了,反正是给我描述了很具体,我感觉很好,就看了下鼓励方式,下一个是描述式。恩,用起来)
我:“你对这次课堂的描述我都听到了,我注意到你是一个特别有觉察力的妈妈,自省能力非常强”(我看到姐姐眼里开始发光,鼓励作用开始显现。继续瞄了一眼下一个感谢式鼓励)
我:“感谢你今天的这段分享,也让我非常受益”(接着下一个授权式鼓励)
我:“相信你在课堂之后的不断练习中,会做的越来越好”(其实,这一段表述应该再具体些,比如:孩子在你的这份觉察中,会获得更多有益的鼓励,激励孩子的信心勇气,也会获得更良好的亲子关系)
整个过程,我们并没有简单的用模板语句去模拟如何对待孩子,而是利用现实场景去运用,后来我们交流,其实这种方式用在成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特别受益,这样的交谈会很有深度,很真诚。这个过程让我再一次想到方式方法虽有不同,可是核心都是一样的。
这四种鼓励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它和心理学的其他方式相通,用在情绪的疏导方面,就转化为“表达、看到、承认允许、转化”,用身心灵的模式来讲,就是“看到、宣泄、补气”。具体的语句表达模式和叙事心理学、冉冉的故事深化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温和友善的让对方用自己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故事。这是我在这堂课上获得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很快,我大脑跳跃快的先天特质再一次凸显,我突然想到其实在生活中并不缺少这种大量的鼓励,尤其是现在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浑身都是宝,就怕自己从小习惯性被打压的模式再一次呈现,对孩子都是好言好语。其实这种方式尤为需要的是当你身边的人表现出来的状况并不理想时,你们如何对话。比如,孩子今天发脾气了,孩子今天做事拖拉了,孩子今天动手打人了,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对话,从这其中能给予对方肯定,又能潜移默化的让对方理解他行为的不妥当,而不是运用对方不接纳的说教,这才是更深一步的运用。
果不其然,潜意识里有啥来啥,周末我就恰逢其时的迎来了自家孩子的情绪大盛宴,妥妥的让我好好体验。
在集体活动中,如何妥善安抚自己孩子的情绪
周六,按照原计划,我和朋友带着娃,四个人去吃饭,下了高铁打车去目的地。我在前面,妞和朋友母女坐后面,
(妈妈,为什么你要做前面,)一开始上车,妞就表现出了不情愿,我完全忽略,这是引发情绪的一个点
(妈妈,我困死了,我要睡觉,)(好,你睡吧),我们忽略了车上还有一个激动兴奋的三岁娃,正是爱表达的年纪,不停的在用语言表达她的开心,显然对妞的睡眠有了极大影响,她开始烦躁,情绪开始升级。
(妈妈,我睡不着,烦死了,你为什么不能坐后面),朋友开始约束自家宝宝安静些,我也开始给家妞“讲道理”,很显然,这些都引起了她更大的烦躁,随着她的不断抱怨,我也开始有了情绪“怎么这么爱抱怨,很快就到了,这孩子怎么这么爱发脾气”(我开始在脑子里用固有认知给自己家孩子“扣帽子)。
再后来,随着妞闹腾的不断升级,我的情绪开始输出”不要再说了,我们很快就到了,今天出来是高高兴兴玩的,不是发脾气的,如果你不愿意,你自己坐车回去吧“(这是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固有套路:先好言相劝,不奏效就开始用恐吓威胁,此种方法最打击孩子心理,对于年幼的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为了安全而压抑自己的情绪,听从大人。对于稍大些的孩子,会交织着愤怒、恐惧,从而让单纯的情绪参杂更多因素。妞显然到了第二类,气愤的甩给我”自己回去就回去“)
我忘记最后因为一句什么话妞的情绪爆发到极点,恰好也到了目的地(好像是小朋友说了一句快到了,到了就可以吃好吃的了,你别生气了)她开始疯狂的哭,我好久好久没看到她哭了,而且很痛,车里的气氛很是不好。下了车,因为心爱的一个小物品找不到了,情绪就更加肆无忌惮的爆发。朋友带着宝先去预定的地方。我就抱起这个六岁的娃,很是一顿安抚”妈妈知道你很累,想睡觉,又特别饿,是不是很烦?“这个时候嚎啕大哭(情绪被看到,被理解,这个时候就不会堵住,而是发泄出来),“都是**,不停的说说说”她开始找情绪原因。“恩,我知道她吵的你睡不好觉,妈妈知道”(这个时候,如果用她还小,你要理解啊,这样的话语,孩子是不能接受的,在情绪平复后可以和她再谈这些)“那我们去吃好吃的,然后再吃冰激凌好不好”(冰激凌是昨天就约定好的,再一次确认她期望的事情,情绪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你丢掉的那个小东西,我们再找一找,如果找不到,我们看看在这里能不能找到一样的,再买一个好吗(此时,这件事情完全是个惊喜,情绪完全得到了释放转换,看到她欣喜不已的表情,心理似乎在说这是个彩蛋吗。我们约定过一个月只买一个玩具,而且买一个就要把家里的玩具送出去一个,在这期间居然还能意外的再买一个玩具,对她来说,是个极大的安慰。)从下车我一直在抱她,通过肢体的接触缓解她的不适情绪。终于,这场情绪风波以良好的方式走完全程(我所认为的良好方式,是让情绪正常的表达出来,再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转化,这个过程同样适用于成人,只不过成人自己有能力去面对情绪,让这个过程自己走完)。
整个过程有几个体悟:第一,要正确看到孩子情绪的来源。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孩子累了饿了,身体感觉不舒服引起的,并不是别的小朋友吵闹,我没坐在后面陪她。后来,在她表达需求的过程中,我没有给到她关注,没有满足她的需求,这是让她情绪升级的又一层原因;至于我给她戴的那些”不好的评价“,是我自己带着评判,带着预设的标准在看她,其实,事情本身不复杂,就是一个孩子想要睡觉,没睡成,不用套用”这么大了,不懂事,这么大了,不听话,这么大了,没礼貌……”这些固有认知,扩大正常事件(成人之间也是如此,试想有多少人的情绪起因简单,却因为头脑的复杂让这些情绪缠缠绕绕,始终走不掉)
第二,情绪爆发释放的过程中,身边人其实不需要讲道理、用很多话语安抚她,就是一份用心的陪伴(抱着她,在她身边)就足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情绪也需要时间走完整个流程。
第三,陪伴的过程中表达下你的看到就可以(比如,你是不是饿了累了才会生气,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你哭就好了,我陪着你…………)
第四,情绪释放好后,不需要立刻分析整个过程,找到适当时机再去轻松的聊(我和妞是在晚上谈的此事件,谈话很另我震惊,后面会在具体阐述)
第五,整个过程里,更不要附加孩子这种表现让自己很没面子的心态,(这种心态只会让不良情绪更加升级,而且大人的情绪也非常混乱,拉低整个关系的状态)
第六,在这种不可控的密闭空间里如何应对这种冲突,确实是个挑战。如有条件,陪伴有情绪的孩子适当分开,找到合适的地方走完情绪是最好的过程,我们恰巧是在车上,又没法移动。朋友多次提到停车让我到后面去,我坚持没动,心理有不想骄纵她的心态,其实,是我想的严重了,适当停下来到后面陪伴她,她的需求被适当满足,会好很多。
第七,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是年龄相仿的孩子,家长最好提前引导孩子制定集体出行规则,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他们就会在活动中相对融洽。
如何在孩子爆发情绪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周六晚,我们又和另一对母女去游乐场玩,两个孩子,一个六岁(家妞),一个七岁。
进游乐场的路上,家妞发现了一个蝴蝶结别针(孩子从小就喜欢亮晶晶的东西,经常捡回来很多小石头,小玩意,我有时会为了卫生而提醒她不要随意捡,后来意识到这些都是孩子通过触觉去认识世界的过程,只要安全无大碍,通过别的方式保持干净就可以了),可是,这次,我发现这是一个挺完好的别针,应该是还可以用的,我就很生硬的回道“不可以,扔掉”。因为她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我的表达方式让她觉得很伤自尊心,她非常气愤的扔掉别针,用很生气的眼神看着我,胸口不断上下起伏(恩,暴风雨又来了),这时,七岁的小朋友跑到自己妈妈身边说了句“真丢人”,这下家妞的情绪更是被火上浇油。终于没过几分钟,眼泪开始噗噗往下落,还怕别人看到,强忍着。我把她带到一边开始说教“那个东西是完好的,如果我们捡走它,丢的人就找不到它了…………”话没说完,七岁的小朋友一边跑过来一边很热心的问道“安妮哭了吗?”,我意识到如果让她看到家妞哭,妞的情绪一定更加严重。果断抱起她,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不让你看,不让你看……”我们三个在互动中笑的不亦乐乎,家妞也破涕而笑。七岁的小朋友还是想看到真相,我选了个恰当的角度,温柔而坚定的拒绝道”宝贝,这是我和安妮的事情,请不要打扰我们好吗?”小朋友听到这句话,就走开了。恩,这场情绪风波再一次飘走。
当孩子感觉到自尊心受伤害时,父母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以适当的方式保护孩子不受二次伤害,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会增强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感觉到被尊重,被保护。(试想有多少父母是当着亲戚朋友的面对孩子的不理想状况再次横加指责,当众羞辱,从此孩子再也不会正常表达自己,会带着恐惧和不安全感面对这个世界)。父母首先要有界限,孩子也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知道界限,逐渐体验到如何尊重别人。
有爱却不失尊重的陪伴会带来什么
游乐场回来的路上,我和妞聊起今天的几个“事件”,六岁的她用轻松闲适的语气跟我说道“妈妈,我那是在表达我自己,我有情绪这很正常啊,情绪发出来不就好了吗,这有什么?”说实在的,那一刻我的眼眶里有热流在涌动,我直到三十几岁,才知道有情绪是正常的,才能正视面对我生活中的所有负面情绪,愤怒、生气、委屈、伤心…………这些词语曾经困扰在我的生活中缠缚了那么多那么多年,当她们出现时,我更多的是自责,我怎么就这么不好,怎么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再然后是更多愧疚、不够好的复杂心境,它们就像理不清的乱麻一样充斥在我的身体里,不断的积压积压。是因为从小就觉得如果我有负面情绪我就不是一个“好孩子”,我就不会让别人喜欢我了,我就会没有朋友,这份纠结让我常常陷入莫名的失落,生命中总会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跌跌撞撞的小心翼翼中,我才终于发现,原来不能真实“做自己”的人生命就会失去原动力,“我”才是这个世界上首要的存在。我很庆幸在我醒来的过程中,妞始终记得“我有权力做我自己”,我允许她表达她所有的想法和情感,我懂得那份“我有做我自己”的重要性。
时机恰当,我顺势说起来,那你有记得芭园里是怎么对表达情绪做规定的吗?“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
显然,她已经忘掉了,这三个原则是我觉得对表达情绪非常满意的一个限定,它告诉我们允许的同时,也要有序的去考虑到你所处的周围人、事、物的存在,有界有度。“比如,你今天在车上有情绪时,对阿姨和妹妹的语气就会伤害到别人,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妹妹才三岁,正是爱说话的时候,你小的时候也是这样,有时候会很吵…………”她已经略有所思,不需要她承认什么,孩子自有她自己的智慧去体会这些。家长能做的,只是适度的引导她有良好的方向……
如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周日下午,我的读书会延迟了些,(忘记告诉美术老师和安妮我会晚些接她,这是很大的一个失误),在等待着急的情况下,老师给我打了电话,沟通后,她坚持要我去接她,并且给她报名。放下电话,我算了下时间,怕影响老师下班,还是拜托小姨先去接她,她一开始坚持不走,结果经不起小姨的劝说,(应该是实属无奈)终于被小姨接了出来,没等到我去接她。结果情绪大爆发:阐述到:第一,我说话不算数,说好的不让小姨接,还是让小姨来;第二,我要报名,你得带我把名报了,你答应我的。恩,自己种下的因,开始处理吧。中间细节不再细数,总之,是承认自己失信在先,先道歉,再想办法安抚。
重点在情绪平复之后,家妞一直念叨“都怨小姨,都是小姨的事,我最讨厌小姨了,非得让我走”。我意识到这件事情需要帮助孩子厘清头绪,而不是一味的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安妮,这件事情和小姨没有关系,是妈妈做的不对,妈妈没有遵守我们之间的约定,小姨这么做,是因为妈妈告诉小姨要把你接出来,小姨需要遵守和我之间的约定,你明白吗?”刚开始她不接受,后来我反复告诉她这里面的种种关系,她终于不再“记恨”小姨,也明白了这件事谁需要负责。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界限很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就要自己负责,而不是为了躲避逃避将责任推卸给别人,孩子在这样的信念中,会在做每个决定前考虑到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而主动积极的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