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受
周末,回家,蓝天正好,白云如鳞,30度的风无需细嗅,也知是牛马可以肆意奔跑的味道。
透过车窗,远处是橙黄的麦浪,道旁是青翠的白杨,火红的石榴花一闪而过,还有在瓜田里嬉笑的娃,伴着油菜脱粒机的轰响,每一帧,都是确幸的照片。此时此刻的我,似畅游在舒心依然的画卷之中,一身被钢筋水泥森林压榨的疲惫,消散无踪。
也是在这一刻,我好像突然知道我探寻多年的答案了,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旅行。
2、偏见
我出身在贫困的农民世家,若不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我估计,我可能也会和祖祖辈辈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背太阳过山的日子。
一直拮据的家庭,养出向往广阔天地的娃是个小概率事件。而我,信奉小概率事件不发生原则。
所以 ,我的处世哲学里,在意温饱远大于周边风景。
从小到大,我专门出游的次数不多。记得在半自由的大学时光里,周末出游或逛街,是大多女生的必修课。
在这类课程里,洋溢在女生脸上的喜悦,全是我的认知盲区。我想不明白为何一棵树、一朵花,明明平平无奇,却会让她们如此欣喜。
及至出入社会开始工作,办公室里,有个和我同期的实习生。我们都是兜比脸干净的月光族,只是他家境比我稍丰。
那年国庆假期,他只有1500块,而在广州上班的我们,一张去大理的车票就要500块。但他趁着假期去大理了。
我清楚记得自己当时问他:你是打算从大理回来不吃不喝了吗?
他回答:去大理,或者说去旅行,是我的信仰。
信仰,多么厚重的词,不是应该用在朝圣、革命、蜕变这些场合吗?怎么又成了我的知识天花板,被他与旅行有了勾连?
难道旅行这事,除了“从一个你想逃离的地方去到另一个别人想逃离的地方”这个定义外,还有其他我不知道的含义?
3、探寻
得益于第一份工作,哪怕“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的说法盛行之极,我这一穷二白的职场小民也有了学习拍摄的机会。
那会,为了拍出高质量的产品图,我拿着老板的相机,以学习之名,开始探险美的定义。
走过大街,穿过小巷,逛了公园,爬了不算高的山。在对构图线条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中,我好像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渐渐地,相机的取景框由目镜移至脑海。几年下来,我已在日常里养成了对目之所及去看,去感的习惯。虽无扫街之举,却在脑海里早已拍了无数张大片。
记得今年一场春雨后,在一河畔,我的视线随着栏杆的延伸,聚焦于树荫掩映的一处拐弯,那发现倒影与岸景呼应灵动时的惊喜悸动,到今日也未曾散去。
于是,我自喻自己是个修炼者,在发现美的修行路上,用几年的时间,从无知小白,到小有所成。
每每在普通场景发现一个出片的角度时,那种欢喜无法言语,更让我着迷。
而新地方,于我而言,有了新意义,它们都像藏着美的宝藏,等待我逐一挖掘。
4、新认知
所以,时过境迁,对于旅行,我的认知,变了。
虽然,旅行的普通定义,是从熟悉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
但它不应该只是简简单单的换乘交通工具,因为它藏了一路的美好,准备了无数惊喜在目的地。
至于网上说的“从一个地方逃离至另一个别人想逃离的地方”这句,也许是说出之人当时的心境,带着对生活的厌弃。
而如今热爱生活的我,定是不能苟同。
虽然,旅行的隐藏含义里,有温饱外的花销之意。
可想想“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恰巧,想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空旷,再想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浑然天成,不论哪个场景,只要按下快门,都是夺人眼球的存在。
所以,为视觉的盛宴,为了久违的感动,买点单,好像也合情合理。
记得有句文案,是这样写道:旅行,是给自己的一份小礼物。
那,为了我那双企盼发现美的眼睛,为了自己的身心愉悦,送自己一份礼物,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