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结婚,最近联系了许多许久不曾联系的老同学。当年大学毕业后,各奔前程,几年来,很多好友没再好好沟通过了。昨天联系小徐时,他正在德国出差,半个月后才能回国。
本科毕业后,我调剂回本校继续读研,之后一段时间,陆陆续续有返校办理各种手续的,因此多一些机会,和一些同学见面聊天。
在调剂回本校的那段日子,我心情低落,很少与人言语。特别是面对那些考研成功的同学,内心更是有些别扭与难堪。但对于小徐,心境却大不一样。
小徐和我是同班同学,他因为毕业前没有考完驾照,因此,毕业后暑假又回来了一两次。我们曾在一个自习室备考研究生,后来他如愿去了上海一个“211”高校,我却与上海的某个“985”志愿高校失之交臂。
称他小徐,并非他年纪小于我。只因他长的眉清目秀,甚是招人喜爱。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他作为弟弟看待。在大学期间,我们两人秉性相投,经常谈心。毕业后不久,他返校继续考驾照,我们又畅谈过几次。
晚饭后,我们散步在操场上。日落西山,秋风微凉,假期校园本就没有几个学生,看到曾经喧闹的校园,变得这样空旷,想到曾经共同生活学习四年的同学,已各奔东西,不知何年再聚,不免悲从中来,三步两叹息。
他应是踌躇满志的,考上了理想的学校,给大学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有没有想过,怎么度过研究生三年?”我问他。
“应该会好好学习吧,不做那些没意义的事了。”他说道。我明白,他讲的没意义的事,是指加入学生会,或者做兼职。这些事,我们都曾做过,并且一度热衷于此。
“你呢,这三年是怎么打算的?”他也问我这个问题。
“不知道,咱们学校牌子不够硬,还不知道三年后会有什么着落。”我笑着和他说,自己都感到笑的有些尴尬。
“不一定吧,各个地方都有机遇,咱们学校的研究生,也不比其它地方差,也有混的很好的师哥。”他说话时,瞅着我。我看得出,这是他的真心话。
我们对于未来如何,都不确定。没人能看到三年后的景象,哪怕一年后的,都捉摸不定。我们聊了这几年发生的事,接触到的人,感叹时间过得快,回想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还恍如昨日。
他拿出手机,找到一张我们的合影。那是入学后不久,班级组织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去陶瓷博物馆参观。同学们彼此不熟悉,开始时各个宿舍的簇拥在一起,后来才慢慢散开。大家本就抱着借此机会相互认识的想法,遇到投机的同学,也不免都主动多聊几句。我和小徐第一次见面,就为彼此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参观完后,同学们纷纷合影留念,我们俩也拍了这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