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感觉经历:在带着脑子工作了五天后,其实会想像个白痴一样,度过自己的休息日。但是白白痴痴地过休息日的结果在大概率上又会让人感觉糟心,因为感觉自己在休息日的效率没有一气呵成,或者说,感觉自己的休息日过得没有价值。于是,又开始恼恨自己,陷入自我反省的漩涡中。
这种感觉,特别是在我忘记拿出口袋里的纸巾,径直把衣服丢进洗衣机,过了一个钟头,当我打开洗衣机的那一刹那,特别的强烈。我会觉得,可能我这一整天的打开方式都是有问题的,不然我怎么会犯这种错误?
但是,错了又怎么样呢?非得全部都做对吗?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个句子算是我们年少时期太烂熟于心的句子了,但是我们对它的意思真的了然于心吗?如果我们理解它在说什么,为什么我们还是时常会梦回十八,想要从头来过呢?
我们悔恨,是因为我们对当下不满意,但是我们又是怎么衡量出当下是错误的?是不够好的?虚度年华的标准是什么?碌碌无为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是在跟什么比?别人的鲜花还是别人的财富?再者,就算是虚度年华了,是错了,那又怎么样呢?如果悔恨带来的是更多的消沉,以及生命朝着黑暗之地更深的坠落,那么,我们真的要这样做吗?
不过,我不是在倡导:来吧!让我们的自我感觉良好到爆炸吧!别听那些苦口婆心的谆谆告诫!坚定地懒惰到底吧!不,不是走极端,不是180度的改变。我想表达的是,如果你像我一样,对生命的进程有一种执着的挑剔和把控,我觉得,我们可以试着放手,我们可以过得不那么紧绷,平和一点,活得久一点,就像《濑户内海》的影片节奏。
《濑户内海》里的濑户内海不是濑户内海,而是濑户与内海,是两个大男孩。
《濑户内海》讲的是一个坐在第一排的三好生跟一个躺在最后一排的体育生,意外地投缘,于是他们每天就相会在江边的台阶闲聊,对,他们整整闲聊了七十五分钟。
他们聊什么呢?一会是蜘蛛,一会是爷爷,一会是猫咪,一会是嫌疑人,一会是怎样才算乖巧,一会是炮仗为什么不响,一会是薯条为什么这么长,一会是第一次给喜欢的女生发信息你应该要问她晚饭喜欢吃什么……
他们的闲聊是从闲聊开始的,没有自我介绍,只是在分享正在发生什么,或者已经发生了什么;他们的闲聊也只是在闲聊,只是在陈述,只是在倾诉,不求改变什么,不求在这段闲聊中得到一些实质性的益处。他们突破了“应该要有”的开场白,他们突破了“应该要有”的聊天内容,他们突破了“应该要有”的聊天目的。
尽管在他们关系的至终,他们收获了很多东西,但是在他们关系的开始,他们没有那么多的“企图心”,他们不是必须要做对。
很多时候,我们想做对的时候,我们不一定真的能做对,但恰恰当我们将结果放手的时候,我们可能就真的会吸引到真正的好的道路,真正的好的生活,真正的好的人。
所以,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奔跑,很好,但是,在河畔无所事事地打发时间,同样也很好。
推荐影片《濑户内海》(2016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