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神圣与苦难的共生
《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在劳动中体验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劳动,既是他们脱离苦难的途径,又是他们经历苦难的场域。
孙少安的砖窑,劳动带来的是经济独立后的人格独立:他不再是仰人鼻息的贫困户,而是能为乡亲提供岗位、为集体做贡献的 “能人”。这是劳动神圣性。但后来的三次起伏,又是苦难的见证。
孙少平的煤矿劳动更具精神性,他拒绝被土地束缚,宁愿到黄原揽工、去大牙湾挖煤,是在劳动中寻找 “自我”。他身体是劳累的,但精神确实丰盈的。同时,他更直面生理与生存的苦难。
劳动在苦难中生长出了神圣的意义。那是兄弟俩在泥泞中踩出脚印的踏实,是 “我对抗过、我改变过” 的尊严,是个人独立的宣言。
二、奋斗:认真活过的尊严
少安开砖窑,是拒绝 “一辈子当贫困户”;少平离开村庄,是拒绝 “像父亲一样活成土地的附属品”。奋斗的第一步,不是 “要成功”,而是 “不接受被安排”—— 哪怕反抗的结果只是 “比原来好一点”,也是对命运的主动改写。少安在破产后借高利贷重新开工,少平在失去晓霞后依然选择回到煤矿,他们的 “奋斗” 不是为了逃避苦难,而是在苦难中保持 “继续走” 的勇气。
少安最终没有成为 “大企业家”,只是守着砖窑和家庭;少平没有脱离煤矿,而是在井下找到了精神的心安处。他们的奋斗没有让他们 “跳出平凡”,却让他们 “在平凡中活出了厚度”。少安懂得了 “责任” 比 “野心” 更重要,少平明白了 “精神的丰盈” 比 “阶层跃升” 更实在。这种和解,让奋斗摆脱了功利性,成为 “人如何活得更像人” 的修行。
路遥对劳动的复杂书写,对奋斗的立体诠释,本质上是对 “生命力” 的礼赞。劳动和奋斗 —— 它不承诺终点的辉煌,却永远为 “认真活过” 的人保留尊严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