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盗图)
每个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着长大的,幸运的孩子可能会遇到一个人陪着你一路摸爬滚打着过来;而孤身一人去跟生活搏斗的孩子则需要自己慢慢消解成长的痛苦。无论是有人陪伴还是自己慢慢消解,反正我们总会长大的。出差路上,刚上火车,就接到了两位“朋友”关于孩子动手打人的问题咨询。一个是在山里,一个是在城里,说起来有共性,但不同点更多。
第一个孩子是在山里,刚刚读小学三年级,成绩中等偏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喜欢打人,用东北话说就是“遇到事情能动手解决的绝不动口”。被同学告到老师那里,老师反复批评教育,也能认真去听,然后好不过三天,继续发作。开学到现在,反复几次后,老师找到了我,她说:“卞老师,我认同您的非暴力沟通,所以虽然特别生气,也没有动手打他,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在刚刚的描述中,我听到了几个关键信息:
1. 在未告知孩子性别的时,我猜那是个男孩子。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男孩的语言发育本身就比女孩子迟缓,在发生问题时,经常出现的画面就是不断咒骂的女孩子和挥舞着拳头的男孩子。叫到办公室的时候,也是女孩子叽叽喳喳地在说,男孩子大声地吼着“不是,才不是那样,你撒谎”然后愤怒、崩溃、嚎啕大哭……
2. 孩子的家庭中应该有暴力倾向的家长,老师提及家中有经常无缘无故打姐姐跟他的爸爸,还被告知在学校有事就打回去,而每次被打之后马上老实的姐弟两个实际上接收一个信号,就是“暴力可以解决问题”。所以,在学校跟同学闹别扭,尤其对方又是特别能说的人的时候,想说又说不过的感受瞬间唤醒自己不舒服的情绪,这个情绪需要一个途径纾解,而爸爸的话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打她,她就老实了。这一点在后面老师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时他能认真听并且坚持几天有所改观上得到印证。所以若是遇到有心的老师,让他看到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时候,对孩子的成长来讲会有很大帮助;
3. 老师在寻求更有效的陪伴方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这跟我之前遇到的“拎着脖领子”问学生能记住不,显得有温度了很多。
我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这个孩子需要被倾听,所以以后发生事情的时候,从批评改为引导,让孩子自己说说发生了什么,也让矛盾双方听听误会的点在哪里。原则就是三个人中一个人说,另外两个人不能插嘴,直到三个人都说完。从主动教导到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是不同的思维模式。教导,代表着居高临下;倾听,在心理上已经是蹲下来,这对于不善于表达的男孩子来讲,是莫大的鼓舞,让男孩子试着去说,哪怕说的断断续续,也没有关系。让孩子开口而不是动手解决问题,同时我推荐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二是让孩子从动手到动口,必须解决动手的问题,比如每次生气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将手放到身后,大声喊出跟老师的一个约定暗号,比如“光头强”,提到这个就意味着自己要冷静下来不能打人。如果觉得这样做,难为情的话,那就深呼吸,数6个数,甚至从1数到60,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原理是“当人愤怒时,智商为零”,将愤怒对大脑的影响的时间冲破,让人回到正常的理性上面来,就会减少动手的几率了。同时推荐了《儿童技能教养法》这本书。
老师听后当即下单说要先补起来。处理完这件事情,有点小疲惫的同时还有些许安慰,在做支教教师培训时,在参加支教教师总结大会时,在关于是体罚还是更好的引导孩子时,这些可爱的人儿选择了提升自己,而不是做一只假装看不到危险的鸵鸟。
能用心陪伴这个群体成长,哪怕是成长起来他们又离开大山回到城市里了,那又如何?对他们的影响还在,他们还会影响更多人!
一路赶车,中午赶到美姑,跟娟一起盘点超市物资,做了半天理货员。本周开始上课,期待孩子们用挣来的代币买走这些生活物资,用另外一种方式陪伴他们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