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里的某一刻》作者在厦门,故事也就多发生在此,里面讲了很多人,作者身边的亲朋好友、到她店的客人、深刻记忆的陌生人······我就只对书里她的妈妈记忆深刻。
丈夫离世,女儿突如其来的重病,在治疗之后连医生都说“住院也没什么意义”,她的母亲在女儿走不了路的情况下,就这么背着她,从北京跋涉两千公里,的士、火车、小巴、大巴、三轮摩托车、板车,就这么把女儿弄回了家,然后到处寻访问药,背去各种奇怪的地方治疗,最后,甚至自己研究医书,研究疗法,自己试药开药,在自己身上试针,给女儿打针,琢磨出一套按摩的手法,准确地摸出任何地方的疼痛,并说出疼痛的程度。半年后,女儿站了起来,回到了北京读书,书里的母亲打破了医院的判刑,硬是让自己的女儿好了起来,都说为母则强,孩子是母亲的软肋,也是她们坚强不倒的动力。
很难以置信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就这么摒弃医生的说法,自己治好了女儿,除却母女缘分,她们也是一种独特的医患缘分,而这个“医患缘分”还是我去年才听说的词语,去年国庆回了趟昆明,初中的一位好友带我认识了她几个朋友,都是读中医,也在中医院实习,玩心大起就让其中一位把了脉,他能说出我朋友睡眠很差,也把得出我的肠胃不太好,我俩惊讶地问了许多问题,然后他老成地用一口地方腔调说:“其实看病也是讲缘分的,有的病人在这个医生面前看不好,去别的医生那里就治好了,这都很难说,关键就看你和医生的缘分”,医患之间讲求缘分这种说法我第一次听,但是我信,有时候相同的症状说给不同的医生诊断,出来的结果有的相同,有的不同,还有的很相似,也许下一秒是噩耗,或者在另一个人面前又变成希望,也许每个人都可以称为奇迹!
书里的故事还在继续,女儿好了之后,有了自己的事业,母亲再来看她时,母女在海边散步,母亲说,以前她很不会走路,现在因为腿脚没有以前那么好,反而领悟到一些事情,变得会走路了,“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得快,也不要突然的慢,好好的呼吸,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一脚一脚地走就可以了”,这不仅仅是坚强的母亲,还是一位很睿智的妈妈,她很平静的望向远方,均匀地走着路,很像在告诉我们:在未知的下一秒世界里,走好脚下每一步,该面对什么就接受吧,结果无非就两种:要么你会死,要么你还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