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荣格的通灵事件谈灵魂
所有的异想皆因天开,所有的天开皆因洞察;
所有的洞察皆因用心,所有的用心皆因热爱。
——By Soda
通灵的“灵”到底是什么,是牛鬼蛇神还是那些幽暗黑煞?众说纷纭。
其中一种科学的说法是,外在的灵就是肉体湮灭后的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不同维度的能量。像这种通灵能力并非人人都拥有,或许只有心智纯净(有机缘)的人才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可以思考的人,平时也时时存在通灵的时刻,那就是每一个人内在的高我,在和本我沟通,或许可以称为脑海中忽然浮现的想法,即灵感。就是说,这个人很聪明,悟性高,自己就明白很多道理,且是洞悉本质的这种。无论你相信与否,都可以去感受一下:当你忘记某物的存放位置时,忽然脑袋灵光乍现,就想起了存放处;当一个伟大的 洞察从你脑海中闪过时;当你文思泉涌的时候…种种迹象,都是你的高我在和你沟通,那就是你与生俱来的灵魂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在和你沟通。
卡尔·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按照荣格的自我陈述,他的一生充斥着幻视、幻听、预感成真和无法解释的灵异事件。多年之后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一号性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另一人格犹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12岁那年夏天被小伙伴推倒从而引发长达数月的“精神官能症”,他在漫长的一生里既“见过”上帝、也“见过”魔鬼、还“见过”白日里的“鬼魂”,特别是1944年心脏病发作之际,他有一次刻骨铭心的“濒死体验”——他的“灵魂”在一千英里的高空中俯瞰地球,这种种体验和震撼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正所谓应验了一句话:经得了多大事的人,就能成多大的事。
正如其1957在一本书中的自白:
我跟你谈到过那段岁月,
追寻内心图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
其他一切皆发源于此。
这本书就始于那时,
在那之后的枝枝节节几乎无关紧要。
我的一生都在阐释那些意象,
它们从潜意识中迸发,
像一条深不可测的河流,
在我的内心泛滥,
几乎要毁灭我。
这些已经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载。
后来只是一些外在的现象、科学的阐释与生活的融合,
而包孕一切的神奇开端就在那时候。
与佛洛伊德决裂后,荣格开始疯狂投入于神性的研究,由此建立了一系列的学说,而荣格生前禁止发表的《红书》,便是其最大的研究成果。两位都是史上心理学的天才,都是智者,只是天性不同。佛洛伊德是现实主义者,眼睛看到的,现实摸到的,自身体验到的,都是可靠的研究课题;而荣格是理想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综合体,他自身的一些神秘体验就告诉后人——人心有灵,不仅仅是感官肉体。佛洛依德相信自己的亲身体验,坚定立场,没有道听途说,自然是值得赞扬的,可是并不能说他没有撞过所谓的“邪”就否认“邪”的存在。
“我漂泊了许多年,时间长得让我忘记了我还有灵魂。若你理解黑暗,它就会抓住你。它临到你头上,就像夜晚有蓝色的影子和闪烁的无数星星。当你开始理解黑暗,沉默与和平就会来到你头上。只有那不理解黑暗的人才会恐惧夜晚。渴求自己吧,这就是道路。只有撇开对外物的追求,才能达到灵魂的所在。若你找不到灵魂,你将陷入空虚的恐惧,而这恐惧将挥舞长鞭,驱使你绝望盲目地追求空洞的世事。你将受无尽的渴求愚弄,在心灵之路上迷失自己,再也找不着灵魂。生命就是一段旅程,一条寻找已久、达致圆满的路,我们称为神的境界。”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红书》
解读:
1. 去拥抱内心的黑暗角落的小孩子,去询问下TA的渴求,时时去照顾TA,不然这种被压抑的黑暗终有一天会来势汹汹,或恐惧,或迷茫…林奇说,负面能量有如黑暗。你凝视黑暗,会看见黑暗其实空无一物。它乃匮乏。你打开灯,就驱散了黑暗。阳光并不能驱除负面能量。它能驱散黑暗,点亮纯净意识之灯,自我统摄之光,才能赶走负面能量。
2. 一般人都是痴迷于追求外在,外在富足之后,才会发觉自己少了一些东西,这无可厚非;可是倒不如先让自己的内心富足,向内看,由心出发再去生活,由此道路会更加明亮且清晰。
在一片文章中,他这样叙述自己的和灵魂相遇的经历:
在无限祥和光芒的浸润中,我得以复归,
你是否依旧记得我的脸庞?我甚至忘记了曾经的自己。
这一别恍若隔世!万象都已被颠覆。
就这样与你相遇,相遇在了无垠的尽头!
到底我要怎么告诉你,道路如此曲折繁复,我靠着内心明珠的指引,终于复归于你。
我快要遗忘的灵魂,在角落里踽踽而行的小孩子,把手给我吧。
春风依旧温柔,艳阳依旧魂牵梦绕…
可是没有你,一切终将黯淡无光!
一路跌跌撞撞走来,与你相逢而后走失,命运又让我们相遇且永远相拥,这等温愉自是深厚!
终于,生命中的一切都找到了答案,为什么这般活着,经历这多的愉快和悲伤,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和你相遇。
我的灵魂,我必定永远挟着你的手,时时仰望你美好的脸庞,和你一同浪游,带着我所有的希冀。
向外看的人,还在梦中;向内看的人,已经醒来。
个人原创,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