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文者自负
我们华夏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我们千百年来都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度,农耕文化中的“尊老爱幼”是民族的美德,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百善孝为先”更是其中的精髓体现。在物华横风流的现代,更有必有体现在平原历史长河的“孝”文化记载,尤其是外人记载或表达,因为每个县的《县志》中都有“孝義”文化,这都是自己说的,要看别人怎么说更好真实些。另外解放后1956年原恩县大部分并入平原县,在“孝”文化中也加入原恩县一些内容,作为本地风俗人情的一致性,所以文字列举两个明代有代表性的例子。
《县志》的孝義中的记载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还有从“文艺”篇看。
这是赞扬一个孝子的两首诗:
《王凤孝行诗》 明代进士谷继宗(济南历城人)
结草为庐枕墓栖,三年旷野伴鸟啼。
今闻茂宰嘉纯孝,欲荐王褒荷紫泥。
先看作者简历:谷继宗((约1486---)字嗣兴,号少岱。明代济南人,诗人兼戏曲作家。幼年家贫却勤奋好学。正德八年(1513年)乡试中举,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嘉靖十一年任丹阳知县,仕途坎坷,积忧成疾,但政绩、声誉皆尤佳,(归隐后有明代苏州文坛大家皇甫汸作《访谷继宗识自丹阳令》) 。嘉靖十四年调任宜兴知县,但忧疾导致双目失明(病况像现在医学上的“白内障”),上任不久乞病回乡(由莆田进士林东海接任)。为避乡人,赴章丘投奔好友李开先(嘉靖八年进士),居章丘三个月就作诗数百首。后幸遇良医,以针刺目,从而复明,享年八十开外。卒后,乡人建坊曰“海岱精华”。谷继宗才思敏捷,长于文词,乡人碑传多其所作。其诗集未及刊刻,崇祯十二年(1639年)毁于火,故传世作品较少。所以这首诗能流传下来也算不易,也说明作者对孝子王凤的充分认可而才写的七言绝句。
《王凤孝行诗》 明代平原人 张一厚(进士)
墓木成林手自栽,荒庐不锁夜云开。
群居皓乌还依止,结伴红霞时往来。
早侍庭帷多顺色,再旋城市转悲哀。
芝房宝鼎非王瑞,至德真心动上台。
作者简述:张一厚,平原县人,嘉靖元年(即1522年)壬午科举人。嘉靖五年(即1526年)丙戌科进士,嘉靖六年获鹿县知县,嘉靖七年调安徽当涂县知县。嘉靖十年升南京户部主事、郎中,嘉靖十九十月任浙江处州府知府,嘉靖二十年任浙江按察司海防道副使。张一厚著有中国沿海航路指南《海道经》一书。
这首七律写的更加生动形象,守孝三年的真实故事。
通过上面两首诗作者可以确定王成为正德年间---至嘉靖中期的人物。
看完前面两首诗后,再了解一下主人翁为:王凤,看《平原县志》中“孝義”篇中的记载。这里写的更加形象,有现实感。
王凤,例贡,平原县人,尝为王府典膳。性笃孝,其父疾,凤不入私室,亲尝汤药,卧榻前者逾年。父平居或不喜,凤率子孙罢跪于前,或作舞态,或为笑言,务致父悦。乃已供养丰备,父每止之,凤泣曰“七十非肉不饱(出自《孟子》),父年已八十余,时进百羞。儿心尚恐无及,肯以贫而薄父之养乎!”。父殁,凤亦六十余矣,哀毁骨立,殆不胜丧,三日始进食。既葬,庐于墓侧,则狐兔驯抚之异,两院并旌。(选《平原县志。人物志》)
因历史原因,住址不详,也成一个缺陷,也人误说为系蒲松龄笔下《聊斋志异 王成》的原型,这有很多误区。但看原文中有子孙记载“凤率子孙罢跪于前”,也说明王家也是“四世同堂”,可惜现在无法考证。这就是平原县明代史料记载不完备的“通病”
我们再看一下《万历版恩县志》的“孝義”篇一个孝子“宋曰智”,记载:宋曰智:父早卒。嘉靖十三年,母八十余卒,既襄葬事逐庐於墓。躬筑坟台。抚台表其门:孝行。(即在恩县城东北十二里前宋村)。这里记载详细地址、时间,有很强说服力。如果是全省推举各县“孝子”的表彰,也可以推测说平原的王凤也是在嘉靖十三年被旌。
在《恩县志》中“古迹”篇,也记载“孝子台三座”,现在能确认只有二处:一处是恩城镇银王村西王弘的“孝子台”,另一处为王打卦镇前宋村宋曰智的“孝子台”。现在还可以在村后修缮遗址,我也与宋氏后人对过家谱,确认有此人无误。
历史文化要充分认可,不能轻易放弃,人人皆会年老体衰,行孝于父母,表率于子女,香火传承。
本人:刘涛,笔名:南雁北望,古诗文爱好者,家乡文化的整理者,平原县乡土文化的传播者,依据《乾隆版平原县志》与《万历版恩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