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下午,在准备了一个多月的前提下,我开着车出发了。虽然我觉得准备的不算是太充分,以我对自己的了解,再多准备一个月也还是会感觉不太充分,索性直接出发,路上缺啥再补啥。
中午吃过饭之后就开车一路西去了,此行的目的是西北,就这么一路开过去,不走高速,想停就停。
出发当天下午6点多到了许昌,找了个可以停车又距离厕所不远的地方之后就去周边逛了一下,在超市买了些锅碗瓢盆(这些东西我不想在家准备,我怕家里人觉得我在外面自己生火做饭会很辛苦)。
正好附近有个社区的体育中心,有灯光篮球场和足球场,还有各种健身器材。想都没想直接奔了篮球场,在场下观望了一会就上去和一群同龄人蹭球打了一会,那天状态还不错,投进了不少中远投。所以出发当天心情还是非常愉快的。
这次出来是带了帐篷的,出发前把帐篷塞进了不常用的箱子,想着一路上睡车上就可以了。可现实却恰恰相反,因为是夏季,睡在车里就得开窗透气,开窗户的话又会进来蚊子。在这样两难的抉择中我还是选择把帐篷从装满厚衣物的箱子里拿了出来,然后去了体育器材设施那里的角落把帐篷搭起来了。
在帐篷里睡觉确实比在车里要舒服一些,至少可以躺平。但是搭帐篷的地理位置一定要好好考究。搭在这种社区体育广场实在不是特别明智的选择,因为有一群大爷大妈会老早的起床锻炼,甚至跳广场舞。9号早上5:30分,我果然被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给吵醒了。我又在帐篷里迷迷糊糊的睡了半个小时,然后我就起来把帐篷收拾一下去洗漱了。
第二天的目的地是洛阳,原本想着先开车上路,中间到了阴凉地方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可我实在是没想到,一路上竟然没有阴凉的歇脚地,于是一口气来到了洛阳。
之前骑行318的时候遇到过两位东北的前辈,他们跟我说,要想把一个地方了解透彻,首先一定要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馆。
于是到了洛阳的第一站就是博物馆。参观洛阳博物馆有感如下:
《洛阳,更像是一座“掘”地而起的城市》
1 汉代崇尚“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认为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和现实世界是相同的。为了昭显孝道和富有,汉人极力推行“生则极养、死乃崇葬”的厚葬思想。反映在洛阳发掘的墓葬上,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大凡生前使用的衣食住行用等各种器皿应有尽有。这些发现反映出汉人注重追求“死后还生”的丧葬思想和对人生的重视和期望,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的现实生活。
洛阳市博物馆里很多部分藏品都是挖掘出土自那个“事死如生”的时代。
2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洛阳,各个大大小小的佛堂庙殿层出不穷。其中最为出名就是白马寺和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在龙门石崖壁上掘窟凿洞雕刻石佛。
3 说“掘”地而起当然只是玩笑话。洛阳历来就曾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的中心。
东汉时期洛阳不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荟萃。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兴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规模宏大的学府“东汉太学”,其南宫的东观(当时的国家图书馆)所藏图书典籍多达6000余车。这时的洛阳四方学士文人云集,讲授游学,著书立说。杰出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这里撰写出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卓越的历史学家
班固在这里完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巨著《汉书》,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在这里创制“浑天仪”和“地动仪”,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国都洛阳科教文化空前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科学文化最发达的城市。
东汉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东汉是一个繁荣强盛的大国,国都洛阳是著名国际大都市。封建王朝的统一和繁荣推动了中西交流的长足发展。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重新开辟及拓展,西方佛教的传入,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