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件事对我来说特别富有挑战性,一是学习强国,二是坚持每天写600—1000字的阅读思考。不单是时间的问题,有一天晚上11:30才想起当天的学习强国任务没开始。阅读打卡到今天坚持了54篇,中间中断了三天,这三天是五一放假,实在不想动笔。其实,挑战坚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多的时候是惰性。
就在刚刚,把这篇文章的标题由“时间都哪里去了”,改为“时间从哪里来”。是的,只要消减惰性,时间总会有的。鲁迅先生讲,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这几日,白天忙于繁杂琐事,阅读写作的往往难以下笔。晚上回到家中,身疲力竭,但是看到学友打卡,为不破坏规则,还是拿起书本认真阅读,思维也随之流淌,勉强写出一篇自己还较为满意的文章。阅读下的写作,往往能把理论与实践做很好的链接。
时间都哪里去了?反思今天所做的事情,上午写了一篇工作稿,协调初一年级语文老师的安排,中午到所包年级巡查就餐秩序,下午参加电视会议,准备明天开会的讲话内容,晚上又去所包年级巡查就餐与搬教室的秩序。回到家已是万家灯火时,问问儿子一日的生活情况,收拾厨房的狼藉,叠放阳台晾晒的衣物,22:30开始学习强国,23:00开始每日微文的写作,顺带查看了一下,今天共接打电话11个,不算微信群里的留言类工作沟通。时间都被打成了碎片,忙乱中自然消逝。
时间从哪里来?如何能保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如何把读书与写作坚持成出自内心需求和知识渴求的主动行为。如何减少无价值的消耗,提高工作的效能,从容生活,从容阅读,从容写作。从明天起,尝试对时间做管理,用四象限法做时间的管理。紧急且重要地事优先,紧急不重要的事次之,过滤掉不紧急不重要的,统筹不紧急但重要的事。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自己,做好有价值与意义的事情。
时间从哪里来?提高做事的效能,减少无价值的低耗,阅读与写作不懈怠,生活与工作不马虎,从容走过每一天!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