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之外有座花園,我們將在那裡相遇】
在这广袤的地球上,我已经存在了近三十年了,可我发现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做着越来越不可思议的减法,我惊讶的发现我不能再像七、八岁时张口就能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别人听了。当别人给我一个题目让我即兴发挥时,我会感到恐惧,在拿到题目后的下一秒里我甚至有去百度的冲动,因为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像是一台生了锈废弃已久的发动机,我找不到任何东西去润滑它、激活它,让它继续在我的身体和灵魂中继续遨游、永葆生命力。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愈来愈觉得童年的经历对自己生命的影响是深远的,我想这种影响在自己身上的表现会随着时间的累积变的更为明显。
八岁前我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奶奶教会了我许多手工。和小伙伴在田园里玩耍,会就地取材在河边挖一块胶泥捏出来几个动物形象或者原本只存在于奶奶讲的故事里的小人,这些甚至都不用启动想象,而是随心随欲、信手拈来。自己还能轻易的用柳树枝做成哨子、编成花环;还可以用树枝当画笔,在两脚旁的土地上作画,当时自己还相当满意自己的“作品”。再后来还学i的会把纸叠成千纸鹤、百合、心、小船、花篮,还会用几根绳子用不同的编法编成手链……和大人们讲话时还经常会语出惊人。
小时候的种种已然成为永久而珍贵的记忆,现在我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手和脑子都懒了、不会像孩子一样乐于创造、乐于想象、乐于做那些看似“幼稚”事情了。
有调查显示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长大的孩子会比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因为少了些管束。我想这个调查是片面的,不能因此就下定结论说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略逊一筹。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保护,我想是来自激发和引导,以及理性的为孩子进行分析让孩子拥有判断的能力,孩子可以从中获得自信,让孩子的思维更加发散,动手能力变得更强。所以这跟在谁身边长大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家庭所提供的尊重、环境和相处模式。在我八岁后回到了父母身边,父亲对我是放任、散养的态度,而母亲却管的较为严厉,我慢慢的为我加上了条条框框,还好自己的脾气并不温顺,总是超越母亲制定的规矩行事,这让我觉得多少得到了些自由。
从小学到高中,在学校里老师会圈圈点点自己每日的课堂生活,告诉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我们怎样分辨是非,在入学的第一天就长篇大论的讲学生守则,发上一身不分性别的校服,走在校园里或者在做课间操时,没有任何差别的校服的确让校园显得“规整”了许多,学校的校规准则无时无刻都在执行着。但这“校服”背后付出的可能是失去个性、磨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代价。我们穿着校服的躯体慢慢变的有了许多的共同点,每天被督促着做同样的事情、运作着相似的思维,我们的棱角渐渐磨平。
在这样的学校和家庭的环境下,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甚至在硕士、博士中也不乏这种现象,同时我自己也质疑,一个人在生活中都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术研究中又能走多远呢?
步入社会后,虽然少了些父母和老师的管教,但越来越发达的网络、越来越人性化的智能产品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把我们禁锢在了那方寸之地。
出门时,我总习惯用手机地图来规划自己行走的路线,有时明明知道地图的导航有偏差甚至绕了路,自己怕走错路而愣是执着的跟着导航走,最后发现自己不应该完全信导航,应该张口问路或者自己根据终点去调整路线。在这方面自己却没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醒悟,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还会执拗的跟着导航继续走远路,这让自己少了许多可以误入藕花深处的美妙体验。
在旅行时,自己通常会在微博上看许多美食攻略,到了地方后就兴冲冲的像寻宝一样去挨个找这些所谓的美食,结果攻略上百分之八十的美食都是商家的炒作,味道更是仁者见仁了,恰恰没有自己靠直觉发现的美食来的惊喜。网络上提供的这些随手就可得到的“便利”,让自己越来越懒得思考,自己自然也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时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会被习惯、经验冲散,也可能是我们自己慢慢的不再相信自己会有这种能力了。慢慢细究来,最大的刽子手竟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为自己架了把刀。这把刀下有畏惧、有怯懦、有懒惰、有依赖……任何一个因素都会让刀刃变的更加锋利。我们不能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刀下,我们要驱除它。我想只要我们勇敢、坚强,不再善于为自己思想上、手上的懒惰、心里的畏惧找各种理由和托词,我们就可以慢慢找回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句话说的很好“当你接受了自己,也就接受了别人。”因为我们只有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一切,我们才能勇敢,我们才能找出症结所在,我们才能改变,不再盲目的做自己的刽子手。
那么,扼杀我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还是我们自己呢?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深思考一番,我们应该活的像婴孩,去主动缔造生活、创造美好,编织出一个个美梦。
『完』